怎样理解: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这句话是选自《黄帝内经 素问 ·举痛论》 意思是: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 。必能把天道验证于人;善于谈论古今的 。必能把古事与现在联系起来;善于谈论别人的 。必能与自己相结合 。这样 。对于医学道理 。才可无所疑惑 。而得其至理 。也才算是透彻地明白了 。
其他观点:
此句语出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如此,则道不惑而至数极,所谓明也 。”
此句讲述的是中医理论中 天人合一的观念:
熟悉天地自然变化的人 。必然对人体的系统有所了解;
熟悉过去历史的人 。必定对现今的情势有所见地;
能发现他人问题的人 。必定也深知自己的问题...
即:
天人合一 。谓天即言人;
古今一理 。说古即论今;
【怎样理解: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人我一体 。人恶我岂能善!
有几个关键的词 。大家的理解不太一样 。我认为下面的翻译是准确的:
“验” 。应验 。验证 。“厌”与上文“合”字异文同义 。《说文解字·厂部》:“厌 。合也 。”
整段的译文是:
黄帝问道:我听说善谈天道的人 。必能把天道验证于人事;善论古今的人 。必能把历史与现在联系起来;善于理解别人的 。必能与深入剖析自己 。这样对于学问道理才可无所疑惑而至其理 。也就明白透彻了 。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 。中医秉承到家的玄学和哲学 。通过自身的体验感悟和对天地人的观察 。对自然和人的关系做出了精确的论述 。同时也详细的论述了人 。该怎么去活 。
所以 。这段话并不光是指导医学实践和研究的 。同时 。也是指导我们每一个人训练自己得道、知道和行道的 。
黄帝内经还提到 。道者 。圣人行之 。愚人佩之 。
就是说 。不仅要了解天人合一 。还要在行动上知行合一 。
愚人佩之的意思就是:有些人身上配一些珠宝、香囊 。挂在外面做装饰 。只为给别人看 。对于道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 。也不身体力行地去实践 。
特别建议大家去扩展阅读整本的黄帝内经 。
另外 。相关的中国哲学当中的论述也很有意思 。
“善言天者 。必验于人;善言人者 。必本于天 。” 是唐朝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的话 。
意为:善于谈论天道的 。必须应验于人 。善于谈论人的 。必须本着天道 。
孙思邈反其意而论 。认为论道的前提是能在人类社会中应验 。而论人的前提必须本着天道 。
这是与黄帝内经中的论述是辩证和互为补充的 。

怎样理解: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文章插图
怎样理解: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文章插图
怎样理解: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善言天者 。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 。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 。必有厌于己 。(《内经》)
善于谈论天道的 。必然可应验于人 。
善于谈论古名的 。必然可用于当今 。
善于谈论今人的 。必然是讨厌自己 。
先念论 。认为人有天然的认知能力 。可以认知天道(道可道) 。可以认知古名(名可名) 。
但不可认知人 。人分等级 。认知上人是不满自己生存境况 。认知下人是讨厌自己学识智慧 。语出《素问·举痛论》:“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如此,则道不惑而至数极,所谓明也 。”
——讲的是中医天人合一的观念:熟悉天地自然变化的人 。必定对人体的系统有了解;熟悉过去历史的人 。必定对现在发展有见地;能发现他人缺点的人 。必定也深知自己的不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