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古语读音修改得更通俗是否还能让现在的读者感受到古韵?


酬好友邀答:
近日 。修改统读字音表的征求意见稿 。在网上引发争议 。多位知名教授也相继发表了意见 。既然出现争议 。就证明了有定音的必要 。国家语委应该鼓起勇气 。一槌定音 。

将古语读音修改得更通俗是否还能让现在的读者感受到古韵?

文章插图
反正不管如何审音 。都总会有人不满意 。我并不觉得那些在网上发表意见的“学者” 。能比国家语委的专家教授更加优秀 。我认真阅读过网上的一些热文 。感觉作者大都对音韵学和语言文字学的了解并不是很深 。倒是昨日读了一篇报道 。有这样的一段话:
据国家语委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王洪君介绍 。网友提到的这个审音表 。叫《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只管现代汉语普通话 。至于古诗词念什么并不在审音表上体现 。
我认为王洪君教授的观点是正确的 。古诗词的韵字念什么 。是属于音韵学的范畴 。而普通话念什么 。属于语言文字学的范畴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更不能将诗词范畴的韵字读音 。强加给大众 。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还得先从《切韵》的定音方式说起 。
将古语读音修改得更通俗是否还能让现在的读者感受到古韵?

文章插图
《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等多人合编的一部韵书 。是音韵学中汉语语音由上古音进入中古音的一个标志 。陆法言在《切韵序》中说:
因论南北是非 。古今通塞 。欲更捃选精切 。除削疏缓 。萧颜多所决定 。
句中的萧颜指的是萧该和颜之推 。其中萧该是江苏人 。颜之推是湖北人 。陆法言是河北人 。也就是说《切韵》的定音方式并非根据某一口音作简单的记录 。而是综合当时的南北口音 。集体讨论确定 。因此 。《切韵》本身就是一个拟音体系 。
因《切韵》的拟音方式 。取了南北口音的较大公约数 。因此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在唐初 。就被定为官韵 。唐代的诗人可能生于不同的地方 。也带着不同的口音 。那为什么能有相对统一的用韵标准呢?就因为他们写诗依的并非方言 。也并非雅言 。而是依《切韵》音系 。
我们常说 。古今音已产生变化 。事实上 。过往的各个朝代 。语音都一直在产生变化 。所以也不断出现新的韵书 。如唐代的《唐韵》、宋代的《广韵》 。就算是宋末的《平水韵》也与清朝《佩文韵府》中的《平水韵》略有区别 。但其不论调整韵部也好、为一些语音已产生较大变化的汉字重新拟音也好 。都是以《切韵》为基础重编 。同属切韵音系 。所以对诗词的朗诵和创作 。均没有做成太大的影响 。
而题目中所列 。如“斜”字等韵字异读 。也可看作是音韵学上的拟音方式 。其不能等同于汉语语音 。因此 。其与汉语普通话的审音没有什么关系 。普通话的审音可以“从众” 。变得不押韵的韵字可在音韵学上重新拟音 。使其变得押韵 。
所以我认为 。在正音的同时 。也需要正韵 。
因为在目前 。用韵的标准比较混乱 。既有《平水韵》、又有《中华新韵》和《中华通韵》 。其中一些韵字 。拟音时如依《平水韵》 。但在《中华通韵》又可能会变得不押韵了 。
将古语读音修改得更通俗是否还能让现在的读者感受到古韵?

文章插图
当然 。我没有任何话语权 。也并非大V 。但我还是希望同意此观点的好友 。都能转发一下 。让更多人看到来自民间诗词创作者的呼声 。
其他观点:
不同意删改 。因为有些语音是特定的 。有文化内涵 。
其他观点:
【将古语读音修改得更通俗是否还能让现在的读者感受到古韵?】我认为还是古音好 。我是古典诗词爱好者 。这也是我一直追寻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