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为什么结局男主宁愿和废船一起炸死也不愿意回陆地呢?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我看了有三遍 。第一遍是在2008年刚上大学时候 。当时看完我也有着和大多数人有着同样的的困惑:为什么男主角1900宁愿死也不愿下船?后来大学快毕业时候又看了一遍 。似乎能理解一些1900的选择;时隔一段时间后 。又看了第三遍 。对1900不愿下船的选择 。算是有一些感悟吧 。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结局男主宁愿和废船一起炸死也不愿意回陆地呢?

文章插图
其一 。对家乡——邮轮的依恋 。这是他的全世界 。
1900生于船、长于船 。1900的一切都来自于这艘名为“弗吉尼亚号”的邮轮 。亲人、朋友、享誉航线钢琴才华 。甚至朦胧闪现的初恋 。与其说1900不愿逃离舒适圈 。倒不如说1900对赋予他一切的家乡充满了依恋 。在电影中 。仅有一次际遇让1900几乎走下船 。就是1900在弹琴时透过船舷小窗看到的那位佳人(插播一句题外话:此时1900创作的这首Playing Love 曾经陪伴了我许多个失眠的夜晚) 。一面之缘让1900下定决心走下船 。当所有人注视着期待见证这一幕时 。拎着行李的1900突然停在船梯 。电影里几秒钟的停顿 。仿佛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然而1900一句话未说便转身 。至此再也没有讲过下船的话 。或许 。他在想 。万一将来这位姑娘来船上找他呢?弗吉尼亚号就是1900的全世界 。甚至承载了对未来的全部期望 。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结局男主宁愿和废船一起炸死也不愿意回陆地呢?

文章插图
其二 。中庸的生活太无聊 。生如夏花一般极致的人生才最动人 。
船下的世界 。不就是我们每日奔波其中的碌碌风尘么?这个世界 。我们都无比熟悉 。甚至都熟悉到没有机会去审视它的特点 。这个世界 。安全、舒适、精彩缤纷、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但这个世界却又让绝大多数追求安稳的人碌碌无为、浑噩度日 。最终在一地鸡毛日常琐事中结束这中庸的一生 。1900在电影中比较明确的表达过对船下世界的看法:“你看不见世界的尽头 。在那个无限延伸的世界里 。什么都有 。唯独没有尽头 。而钢琴的琴键是有限的 。我可以掌控并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对1900来说 。他不喜欢对面无法掌控的事物 。船下形形色色的事物 。纷杂而又充满变数 。让普通人都裹挟其中 。不得脱身 。这大概也是1900的通透精明之处吧 。至于最后宁愿和弗吉尼亚号一同沉入海底也不愿下船的选择 。我的理解是 。已经生如夏花一般绚烂了 。无需重新去过一遍平庸的生活 。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创作的思特里克兰德同样是无比的偏执 。宁愿死也不愿回到满地“六便士”的世界 。思特里克兰德和1900大概是同一类人 。此心安处是归处 。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结局男主宁愿和废船一起炸死也不愿意回陆地呢?

文章插图
写在最后 。人的一生有很多种活法 。可以追求安静内敛的出世 。也可以不知疲倦的积极入世 。无论哪种 。只要做到了极致 。大概都能很投入且酣畅淋漓的享受人生乐趣 。而大多数人们 。却选择了无趣的二者之间 。
其他观点:
钢琴师“宁死不从” 。其实也不难理解 。
毕竟身处乌托邦 。谁愿意出来呢?
身处桃花源 。谁愿意出来呢?
我呢只是一个观影者 。刷了数遍《海上钢琴师》 。简单说下自己的看法 。如果与影评人的观点不同 。与导演原意不同还望谅解 。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结局男主宁愿和废船一起炸死也不愿意回陆地呢?

文章插图
《海上钢琴师》重点强调了主人公的出生 。本世纪初年、孤儿、海上、锅炉工收养等等 。我们不难发现他没有自己的“身份” 。虽然存活在世界上却不被大众社会承认 。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呢 。对了 。像极了“桃花源中的人” 。
电影中情节:移民局的人来寻找主人公 。主人公逃跑躲在货轮里;少年的时候 。养父惨死;沉醉于音乐与世无争;音乐独特受客人追捧 。甚至有人专门乘坐邮轮 。来听他弹琴;战火四起 。两次世界大战交相而起再也没人有闲情听音乐了 。
《海上钢琴师》为什么结局男主宁愿和废船一起炸死也不愿意回陆地呢?

文章插图
这条船就是一个“乌托邦” 。在这里面他觉得自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外界对自己 。毫无意义 。从未得到的人 。不怕失去 。没有出去过的人 。怎么会选择出去呢?
你说 。桃花源中的人愿意出来吗?
近代欧美 。远古魏晋
虽然此片公映时距离二战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 。但是世纪初期连续的世界大战 。留给欧美人的阴影还未消退 。
数万人客死他乡 。数十万家庭毁于一旦 。到处都是孤儿寡母 。父辈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即便是贵族家的女儿 。也不得不委身风尘才能活下去……西欧诸国纷纷破产 。沦为小国 。连标榜欧洲一哥的英国也得跟小弟联合起来 。其他国家更别说了 。东欧甚至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