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初三,喜欢研究文言文,可总感觉自己翻译过来的文言文怪怪的,怎么办呢?


我是张旭语文 。很愿意与您一起探讨问题的实质!

孩子初三,喜欢研究文言文,可总感觉自己翻译过来的文言文怪怪的,怎么办呢?

文章插图
文言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几千年来人们使用的书面语言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留存和刊印的书籍 。都是不加标点符号的 。所以韩愈说“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也”(《师说》) 。现在我们读到的文言文 。都是“五、四”之后的学者加了标点符号的 。阅读起来要比不加标点符号的古籍容易懂得多 。
孩子初三,喜欢研究文言文,可总感觉自己翻译过来的文言文怪怪的,怎么办呢?

文章插图
文言文有它不同于白话文的特点 。笼统地说 。即言简意赅 。具体说应该有以下几点 。
【孩子初三,喜欢研究文言文,可总感觉自己翻译过来的文言文怪怪的,怎么办呢?】[A]、单音节词居多 。
[B]、古今异义词居多 。
[C]、词义消亡和缩小的词居多 。
[D]、通假字居多 。
[E]、活用的词居多 。
[F]、虚词居多 。
[G]、省略的内容居多 。
[H]、使动、意动的句子居多 。
正因为文言文中有这些白话文不具备的特点 。所以学生学起来就很困难 。
那么 。怎样才能让孩子学好文言文呢?
第一 。积累 。
记忆是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途径 。学习过的文言文中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常用实词的意义和通假字要积累 。活用的语法条件要记忆 。使动、意动的句子特点要记忆……只有记住了文言文中特有知识 。才能有基础去阅读文言文 。才能有条件学好文言文 。
我们看下边的例子 。就能明白了 。
[例一]:虚词“所以” 。
白话文里只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与“因为”搭配使用 。
文言文中却有三种基本用法:
[A]、表示原因的 。翻译成“……的原因” 。
例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B]、表示凭借、目的的 。翻译成“用来” 。
例如: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C]、表示工具的 。翻译成“……的工具、方法” 。
例如:吾知所以距子矣 。吾不言 。(《墨子.公输》)
[例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这个句子中的第一个“老”和第一个“幼”的词义就与第二个“老”和“幼”的词义不相同 。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个“老”和“幼”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话用的条件是带了宾语“吾老”和“吾幼” 。翻译为“敬爱”和“爱抚” 。
[例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 。(《曹刿论战》)
这个句子中的“牺牲”一词 。就不能拿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来解释了 。它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祭祀用的猪牛羊” 。这就是古今词义的消亡 。
孩子初三,喜欢研究文言文,可总感觉自己翻译过来的文言文怪怪的,怎么办呢?

文章插图
第二 。把单音节的词变换成双音节的词 。
文言文之所以简 。主要是因为大量使用了单音节词 。它不像白话文以双音节词为主 。比如“学而时习之” 。用白话文表达 。应该是“学习了知识(道理)就要径常去实践练习它” 。可见 。文言文就是用大量的单音节词让文章变得短小精悍 。所以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 。就要学会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节词 。
请看下边的例子 。
[例如]: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劝学》)
这段文字中除了“千里、江河、君子”之外都是单音节的词 。翻译的时候就要把它们变成双音节的词 。怎么变呢?有一个简单而实用的方法 。即以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为前缀或后缀 。组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然后根据前后文意判断使用哪个双音节词 。如果不能变换 。则说明这个词可能是古今异义、通假 。或者活用 。
我们变换“假舆马者”这个句子 。“假”字可以变换成现代汉语中的“ 放假、请假、假期、假如”等双音节词 。“舆”字现代汉语已经不常用了 。只能组到常见的“舆论”一词 。“马”字现代汉语也单用 。“者”字现代汉语也不常用 。文言文中有两个主要用法 。一是表停动和判断 。一是有不定指代作用的“的人、事和物” 。
我们拿变换后的双音节词进行翻译 。就会变成“放假(请假、假期、假如)舆论马的人” 。看来是完全不通的 。所以“假”和“舆”就可能是古今异义了 。
变换成双音节词的时候 。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