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北溪”谁炸的?西方舆论为何对赫什爆料集体“沉默”如今却密集爆料?( 二 )


两位学者认为,炸毁“北溪”管道绝非一个组织或团体所能做到,“它只能是国家行为 。”金灿荣说 。
丁纯表示,西方媒体提及信源闪烁其词,也未给出扎实过硬的证据,总体上还是捕风捉影 。将黑手指向一个组织或团体,有虚化行为主体、淡化国家行为的意味,或许有意要将事态降温或转移视线 。
虽然西方媒体没有指向基辅,但是“亲乌克兰团体”等信息已把乌克兰拖下水 。
据《纽约时报》称,美方没有掌握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卷入“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证据,但一些美方官员认为,乌方有对“北溪”发动袭击的“潜在动机” 。
《南德意志报》评论称,分析人士认为,乌克兰方面具有破坏管道的动机:北溪项目一直是乌克兰的眼中钉,因为在北溪投入使用前 , 乌克兰是俄罗斯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必经之路,而北溪的修建使得途经乌克兰的管道被闲置,乌克兰也因此少收了一笔过境费 。
准备入海铺设铺设的“北溪-2”管道,这些管道在去年9月的深海爆炸中被毁 。图源:Reuters
美国政府和情报机构还认为 , 乌方决策制定“能见度有限” 。尽管乌克兰深度依赖美国军事、情报和外交支持,但是乌方官员就军事行动、特别是针对战场后方俄境内目标的行动“并不总向”美方公开 。
例如,去年8月俄知名学者杜金的女儿在莫斯科附近遭“车弹”袭击身亡 。乌官方否认介入,但美国情报机构逐步认定,暗杀由乌政府“某一部门”授权 。
对于西方媒体的最新说法,乌克兰否认干系,表示对此毫不知情,也没有所谓亲乌克兰组织的相关信息 。
乌防长更是调侃说 , 有关乌克兰参与破坏行动的说法“就像是对我们特种部队的一种恭维,但这不是我们所为” 。
在金灿荣看来 , 西方这次让乌克兰做替罪羊很有算计和技巧 。一来,从表面上看,反俄、反“北溪”的乌克兰有一定动机,符合一定逻辑 。二来,乌克兰本就受制于美欧 , 必要时就得扮演牺牲品或弃子的角色 。尤其是当“北溪”事件已威胁到美欧关系时 , 只能拿乌克兰来顶缸 。三来,所谓亲乌克兰团体指向模糊,似是而非 。“乌克兰的反俄组织非常多,究竟是哪个团体 , 根本无从调查 。”
最新爆料恐影响有限
美联社采访人员马修·李认为 , “北溪”事件已成全球谜团,其答案将产生广泛影响 。那么,西方媒体最新投掷的“集束弹”会释放怎样的冲击波?
《纽约时报》评论称,最新调查发现可能对支持乌方的西方联盟产生深远影响 。任何暗示乌政府直接或间接介入的信息都可能扰乱乌克兰与德国之间微妙的关系,削弱德国公众对乌方的支持 。同时在欧洲引发反弹,导致西方更难就支持乌克兰保持团结 。
对此 , 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是美欧关系,还是西方支持乌克兰 , 至少从目前来看,“北溪”事件的最新爆料影响有限 。
丁纯指出,对于“北溪”事件 , 美欧之间似已形成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从德国总理朔尔茨近日访美的种种迹象中就已透露出信息 。此访笼罩在“北溪”事件阴影之下 , 朔尔茨与拜登会谈时不可能绕过此事 。但从德国媒体的报道看,主导双方的公约数已经达成,两国不会为此事撕破脸 。比如一家德国媒体以“大兄弟回来了”形容德美关系 。

深度|“北溪”谁炸的?西方舆论为何对赫什爆料集体“沉默”如今却密集爆料?

文章插图
朔尔茨与拜登 资料图
对欧洲来说,尽管内部出现反战声音、疲劳心态,甚至对美质疑,但是“‘不能让普京赢,不能让乌克兰输’仍是当前共识和政治正确 , 安全更是被置于优先位置 。一旦出现与共识或大方向不一致的事态,欧洲会尽量模糊化,减弱其影响 。”丁纯说 , 德国的谨慎表态或此前对赫什爆料的选择性沉默,也都反映了欧洲希望把“北溪”事件压下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
金灿荣表示 , 客观上,“北溪”事件帮助美国消除了一大战略隐患,即俄德走近已彻底无望 。乌克兰危机破坏了俄德接近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 “北溪”管道被炸破坏了俄德之间仅存的物理联系 。这是美国最大的战略收获 。其他还有具体收获,包括向欧洲大卖油气、吸引欧洲资本来美、借安全问题加强对欧控制等 。所以,美国不会让乌克兰危机尽早结束 , 追查“北溪”事件的进展也不会对局势产生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