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汤,真的没营养吗

喝汤滋补的神奇作用,在民间传说已久 。鸡汤、骨头汤、牛肉汤,味道鲜美,如果再能有保健作用,那当然是最好的 。但是,也有很多科普人士和营养专家说,汤其实没什么营养,营养都在“渣子”里面 。到底真相是什么呢?咱们今天从科学的角度说一说 。
骨头里的钙很难煮出来
咱们先说说一向最受欢迎的“大骨汤” 。传统认为骨头汤能补钙健骨,能促进下奶 。不过,这几个功效都离不开补钙这个基础(人类的乳汁中也含有丰富的钙) 。
认为骨头能补钙,这想法也很合情合理 。因为动物体内钙量的99%存在于骨组织中,主要以羟磷灰石结晶的形式存在,不溶于水 。其他形式还包括微量非结晶状态的磷酸盐/柠檬酸盐和碳酸盐(也难溶于水),以及微量存在于血液和细胞中的钙离子 。所以,骨头就是动物体内储藏钙的大仓库 。
但是,正因为骨头中的钙是“坚强”的不溶状态,所以很难煮出来 。
早在1999年就有研究论文探讨了骨头汤能溶出多少钙这件事,结果是这样的:用完全不含有钙离子的三蒸水来煮骨头汤,结果汤中钙含量低到可以忽略;然后又用压力锅,加大压力,煮上两小时,也没能明显增加骨汤中的钙含量 。所以,骨头汤并不能补钙 。
加醋熬煮的骨头汤,钙含量不如大白菜
但是,很多人会说:我在煮骨头汤的时候加了两勺醋,醋不是能让骨钙溶出吗?没错 。关键是到底加了多少醋,到底能溶出多少钙 。
另有一项2008年发表的研究,研究者将500g猪的股骨切碎,加入1500g水,再于煮沸时加入75g的醋,继续慢慢煲汤 。结果和不加醋的处理比较,骨汤中的钙含量的确是显著增加了 。同时还测出了其他矿物质,如镁、钾、锌等,溶出量都有所增加 。
关键是,到底溶出来的钙有多少呢?加了75g醋,按普通汤匙大概是7-8匙,够多了吧 。但是加醋煮后,汤里面的钙含量依旧很低,为49mg/kg 。
日常评价食物营养,一般是用mg/100g来算的,49mg/kg就是5mg/100g 。这个量可真不算多啊——大白菜就含有50mg/100g的钙,牛奶和卤水豆腐钙含量超过100mg/100g 。
按我国的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成年人是每日800mg;50岁以上中老年人和准妈妈、哺乳妈妈的推荐量是1000mg 。而目前我国居民膳食中每天摄入钙的量大约在400mg,因此大部分成年人再补400mg就基本足够了 。
为了补钙喝加醋的棒骨汤,大概要喝掉400mg÷5mg/100g=约8kg的汤,才能达到补钙效果 。连一天喝掉8kg的水都有危险,更遑论8公斤油腻腻的汤呢!
无论什么骨头汤,含钙都比牛奶少
虽然骨头里的钙看似油盐不进,不过,也有出来的机会 。
一方面,可以加大醋的数量,不是加75g的醋,而是加300g,差不多就是用醋来替代白水熬骨头汤 。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上说钙的溶出量可以扩大4倍,20mg/100g,还是多少有点补钙意义的 。
比如广东有一款给产妇喝的“甜醋猪脚汤”,就要放一大碗甜醋(大概能有300-400克)加水来煲汤几个小时,估计一天喝三四碗汤,能补充一百毫克左右的钙,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
另一种做法,就是用机器把骨头打碎做成骨泥,然后把它再煮几个小时,钙含量就比较高了 。所谓“骨汤面条”之类,有的会加一些骨泥酱 。不过实际上,骨泥没法直接吃,要加汤来兑稀几十倍 。稀释之后,一碗骨汤面里的钙含量,就只有几十毫克了,但至少比普通骨头汤的钙高出不少 。
所以,无论什么骨头汤,含钙都比牛奶少,包括所谓的骨泥汤 。
奶白色的汤是脂肪乳化形成的
和营养价值关系不大
相信很多人会说:可是汤里还有奶白色的营养啊 。很多人特别迷信乳白色的奶汤,觉得它们特别特别“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