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汤,真的没营养吗( 二 )


事实上,一些久熬的浓汤之所以呈现乳白色,只是脂肪的乳化现象,和营养价值多高风马牛不相及 。就是说,脂类物质的微球均匀分散于水中,引起光线散射而变成乳白色 。这只是乳化效果带来的光学现象 。
比如说,煮棒骨时,煮鸡皮时,煮鲫鱼时,煮烤鸭鸭架时,煮蛋黄时……会溶出一些胶原蛋白或其他可溶性蛋白质,还有各种磷脂,它们具有天然乳化剂的效果 。在水滚动沸腾的条件下,蛋白质和磷脂可以帮助脂肪微球稳定分散于水中,故而汤就能煮成乳白色 。脂肪含量越高,则乳白色越浓郁,汤越黏稠,所以做鲫鱼奶汤时,鱼一定要用油煎过,否则汤就太稀 。
如果慢火煲汤,则水不沸腾,油脂得不到乳化分散,就集聚在汤的表面上,形成一层浮油 。
骨髓里都是饱和脂肪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骨髓里出来的油,和肥肉可不一样,那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能够“补精填髓” 。
骨髓本是一种好东西 。与人的发育类似,幼年的猪牛羊等动物的骨髓腔中,是能够制造血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红骨髓,其中富含铁元素和蛋白质 。煮熟之后,红骨髓会变成褐色 。但随着动物的不断成熟,红骨髓会不断转变成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黄骨髓煮熟之后,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白色骨髓,吃起来有一种油腻感 。
成年动物的黄骨髓,主要成分就是饱和脂肪,少量氨基酸,加上少量磷脂,包括卵磷脂、脑磷脂和神经鞘磷脂等(但是还没有蛋黄多) 。
很多人说:你怎么知道黄骨髓里饱和脂肪多?那很简单 。骨头汤熬好之后,只要稍微放凉点,上面就有一层厚厚的白色脂肪——和猪油有什么两样啊?长链的饱和脂肪酸就有这个特点,熔点高,室温下容易凝固,加热之后就会化开 。
骨髓的脂肪中的确有“特殊成分”
不过,骨髓中的脂肪毕竟和普通的白色脂肪不一样,它含有神经鞘磷脂这类微量成分,具有褐色脂肪组织的特征 。对于骨髓中的脂肪,近年来倒是有了些正面的研究报道 。
比如说,著名的《CellMetabolism》杂志在2014年刊登了一项研究,证实骨髓中的脂肪组织可以制造出“脂联素” 。这个激素可是好东西,它的水平升高时,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风险都会下降 。
脂联素是由脂肪组织产生的 。当人体减肥的时候,脂肪组织减少,按理说,脂肪组织制造出来的脂联素也应当减少才对 。但是,它在减肥之后反而会增加 。现在研究确认,骨髓中的脂肪能够制造脂联素,它可以影响到人体的新陈代谢 。
只是,骨髓脂肪中到底含有多少脂联素,查不到数据 。既然是激素类物质嘛,含量就超级低,千万不要指望它的含量能和氨基酸、脂肪之类成分相提并论 。而且吃进去以后能否真的提升人体自身的脂联素水平,还很难说 。
汤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等
含量很客观
公正地说,肉汤、鸡汤确实含有不少可溶性的营养素,不应被贬低 。
有硕士论文研究证实,蛋白质成分的确主要在肉中 。肉汤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超过2%,但是肉本身却含有15%以上的蛋白质 。即使溶出了一部分白蛋白、球蛋白和氨基酸,依旧是肉中含有的蛋白质比较高 。
肉块里的蛋白质含量高,这没错 。但有人说肉汤的营养不值一提,我倒是不这么看——2%的蛋白质已经相当可观了!
传统1斤黄豆加20斤水磨出来的家常豆浆,蛋白质含量仅有1.8%,但它已经被人们称为优质蛋白质的来源——架不住豆浆一喝就是一大碗啊,300毫升的豆浆含有5.4克蛋白质,这已经不能忽略不计了 。如果豆浆稍微打浓点,就更高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