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别为什么是在“十里长亭”?


【古代送别为什么是在“十里长亭”?】我是历史逸事 。我来回答 。
我们要从亭子在历史上的功能说起 。
亭存在的历史久远 。早期的亭并非供观赏用 。
周朝时 。亭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 。
如《墨子》上载∶\"百步一亭 。高垣丈四尺 。厚四尺 。为闺门两扇 。\"
秦汉时期 。亭成为各地方的治安机构 。
如《后汉·百官志》载有∶\"十里一亭 。十亭一乡 。有亭长持更板以劾贼 。索绳以执贼 。亭长旧名负弩 。改为亭长 。或为亭父 。\"
刘邦就做过亭长 。

古代送别为什么是在“十里长亭”?

文章插图
如《说文解字》上载∶\"亭 。人所安定也 。
《释名·释宫释》∶\"亭 。停也 。道路所舍 。人停集也 。\"
古代送别为什么是在“十里长亭”?

文章插图
当时 。道路每隔十里设一长亭 。五里设一短亭 。提供行旅憩息之用 。
十里长亭就此出现 。
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毒秦泾 。山高赵陉;十里五里 。长亭短亭 。\"
倪璠·注:\"《白孔六帖》云:‘十里一长亭 。五里一短亭 。'\"
古代送别为什么是在“十里长亭”?

文章插图
后来 。亭开始出现在中国园林中 。成为不可或缺的建筑物 。亭有顶无墙 。是供人憩息、观赏的建筑物 。多筑在花园或路旁 。如凉亭、茅亭...等 。
到隋唐时期 。园林庭院中筑亭已经很普及 。唐朝宫殿中也大量出现亭的建筑物 。
宋朝时 。亭的建筑多也更精巧 。
十里长亭作为送别的标志物 。与一些诗词大家也有关系 。
唐朝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宋朝苏轼《送孔郎中赴陕郊》诗∶\"十里长亭闻鼓角 。一川秀色明花柳 。\"
宋朝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
古代送别为什么是在“十里长亭”?

文章插图
欣赏这些诗词 。感受到了什么?那就是在长亭里 。朋友间浓浓的离别之情 。
所以在古代送别诗词中 。\"十里长亭\"不断出现 。蕴含着离情依依的惜别情愫 。
久而久之 。\"十里长亭\"就被用来泛指送别的地方
其他观点:
曾经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 。歌词是民国时期无所不能的大师 。李叔同所作 。没错 。就是鼎鼎大名的弘一法师 。
歌词意境很美 。立马能使人联想到送别时那种凄苦的心情 。那为何古人送别都在十里长亭呢?
由来
秦朝统一六国后 。十里建一长亭 。五里一短亭 。三十里为一传 。并且设立相应的官职 。比如亭长 。意思这十里地都你负责了 。刘邦就是泗水亭长 。
长亭的作用相当于驿站中间可以休息的地方 。可以让那些官差休息休息 。喝喝水等等 。
汉朝之后 。天下逐渐太平 。于是长亭在官方上的功能就慢慢消失了 。空有其亭 。但是慢慢却成了老百姓送别的地方 。
文学渲染
自古以来 。文人都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很多普普通通的东西 。经过文人笔墨的点缀 。立马就炙手可热了起来 。比如乌镇啊、西塘啊以及很多的名胜古迹 。经过文人的熏陶 。仿佛有无穷的魅力 。但是作为普通百姓而言 。慕名而去往往发现会大失所望 。所以很多时候 。要保留那种存在内心中的神秘和美好 。否则容易见光死 。
于是 。十里长亭成了送别的代名词 。像其他那些景物一样成为了文人笔下的意向和寄托 。
下面举几个有名的例子:
中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卓文君《寄司马相如书》:一别之后 。两地悬念 。只说是三四月 。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 。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尽 。百无聊赖十倚栏 。重九登高望孤雁 。八月中秋月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 。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 。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 。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 。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啊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 。我为男!
这首数字回旋的书文 。真是令人大为惊叹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更是写尽了自己对夫君深切的思念之情 。不愧是中国四大才女之一 。
唐李白有“长亭更短亭”的妙句 。充分表达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愚人最喜欢的还是他那句“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那繁忙的送别之地了 。春风都知道离别的苦痛 。都不让柳条变成青色 。真是闻者痛哭 。见者落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