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应造屋文言文翻译 高阳应为室文言文翻译

从“高阳应造屋”谈“事实与逻辑”的相悖一谈到逻辑 。总给人以高大上的感觉 。逻辑尤其在中国往往是理性的代名词 。常指紧凑合理的结构形式 。严密必然的推理过程 。提到逻辑 。人们往往有莫名的崇拜感 。这种心理的产生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逻辑学是由近代强势的西方传入 。而近代中国长期处于落后挨打境遇 。长期的挨打一方面激发了国人的血性 。进行了誓死的反抗和斗争;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对自身的不自信和否定 。形成了只要是西方的都是好的 。只要是中国的都要批判地看待的心理定式 。在此种思潮主导下 。先是觉得“枪不如人、炮不如人” 。而后觉得“政不如人” 。最后甚至觉得“人不如人” 。可以说进行了从技术到政治 。进而到人性的全面自我否定 。于是“符合逻辑”成为了科学的代名词 。人们常把“是否符合逻辑”看做对错的标准 。但是符合逻辑的都是对的吗?未必尽然吧 。否则为何在注重逻辑的西方 。会提出激情犯罪的理论呢?既然万事是理性而符合逻辑的 。又何来激情一说呢?看来逻辑有时也未必尽然吧 。
【高阳应造屋文言文翻译 高阳应为室文言文翻译】《吕氏春秋》就记载了一个逻辑的小故事 。后人称为“高阳应造屋” 。颇值得玩味 。据《吕氏春秋·似顺·别类篇》记载:
高阳应将为室家 。匠对曰:“未可也 。木尚生 。加涂其上 。必将挠 。以生为室 。今虽善 。後将必败 。”高阳应曰:“缘子之言 。则室不败也 。木益枯则劲 。涂益干则轻 。以益劲任益轻 。则不败 。”匠人无辞而对 。受令而为之 。室之始成也善 。其后果败 。
先来翻译一下什么意思 。大概是讲:高阳应打算建造房舍 。匠人对他说:“现在还不行 。木料还湿 。上面再覆盖上泥土 。一定会被压弯 。用湿木盖房子 。现在虽然看起来很好 。以后一定要倒塌 。”高阳应说:“按照你所说 。房子恰恰不会倒塌 。木料越干 。就会越结实有力 。泥越干就会越轻 。用越来越结实的东西承担越来越轻的东西 。肯定不会倒塌 。”匠人无言以对 。只好奉命而行 。房子刚建成时很好 。后来果然倒塌了 。
从材料来看 。高阳应至少应该是个辩士 。他揪住匠人的结论 。反其道而行之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结果匠人被驳的哑口无言 。无词以对 。
如果仅仅从逻辑上来看 。高阳应的言论环环相扣 。无懈可击 。而且不论谁听到他的论调 。都会大点其头 。但是心里总有种不踏实的感觉 。因为只要有一点经验的人都知道 。用湿木头盖房子是不可取的 。高阳应的言论在逻辑上无懈可击 。但在实际上却不堪一击 。
这就难怪孔穿与公孙龙在平原君面前辩论“奴婢有三个耳朵”惨败 。但是平原君在佩服公孙龙善辩的同时 。一针见血的指出“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 。终必受诎 。” 就是说 。孔穿的辩论道理胜过言辞 。而您的辩论言辞胜过道理 。最后肯定占不了上风 。”意思很明显 。公孙龙的论调似是而非 。属于空中楼阁之谈 。经不起事实的推敲 。即使再符合逻辑又有什么用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