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小学教育教什么?( 二 )


我们再说说古代小学 。这是指对儿童、少年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西周时就有小学 。在此前称为下庠、西序、左序 。此后名称也不一 。官学比如有四门小学、内小学 。私学有书馆、乡塾等 。
“小学”也有故事 。因为儿童于小学阶段先要学识字写字等 。所以汉代就把文字学称为“小学” 。比如《汉书·艺文志》就曾收录字书《苍颉》、《凡将》等“凡小学十家四十五篇” 。后来“小学”作为语言学的名词 。其内涵也在扩大 。比如魏晋之后 。随着韵书的出现 。音韵学也归入了“小学” 。唐代以后 。训诂学也归入了“小学” 。“小学”成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一直沿用到清末 。国学大师章炳麟认为“小学”之名称不确切 。主张改称语言文字之学 。“小学”是一门艰深的传统学问 。要精通它绝非易事 。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就说到当初在日本时 。国学大师章太炎就给他教授过语言文字学 。“太炎先生曾教我小学” 。
再稍微具体地看一下古代小学、大学的一些情况也很有意趣 。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 。学小艺焉 。履小节焉 。”又云:“束发而就大学 。学大艺焉 。履大节焉 。”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 。”
《白虎通》:“八岁入小学 。十五入大学是也 。”
《尚书大传》:“公卿之太子 。大夫元士嫡子 。年十三始入小学 。见小节而履小义 。二十而入大学 。见大节而践大义 。此世子入学之期限也 。”《尚书大传》又云:“十五年入小学 。十八入大学者 。谓诸子性晚成者 。至十五入小学;其早成者 。十八入大学 。”
综合这些文献里面的历史信息 。有几点可说:
1.入小学的年龄大体在8岁 。而一些特殊人物至13岁才入小学 。甚至一些天性比较晚成的人 。也就是智力开发比较晚的 。15岁才进小学 。
2.入大学的年龄大体在15岁 。而一些特殊的人物至20岁才进大学 。
3.小学学习的内容 。如朱熹《大学章句序》说:“人生八岁 。则自王公以下 。至于庶人之子弟 。皆入小学 。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此有译文 。可参见后文《朱熹〈大学章句〉译介》 。
4.大学学习的内容不一样了 。从学“见小节而履小义”至于“见大节而践大义”了 。如朱熹所说:“及其十有五年 。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 。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 。与凡民之俊秀 。皆入大学 。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
小学是“见小节而履小义” 。大学就是教育成人“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这就是“大节”、“大义” 。而且不仅要“见” 。还要“践” 。《大学》就是这样的经典 。
我们再来看看地下出土的甲骨文给我们提供的信息 。
甲骨文有“学”字 。其中有一个字的字形的结构含有三方面的意思:一是有算筹交错的形式 。表明了学的内容;二是还有一部分结构 。表明了教与学的活动;三是另
有一部分结构表示房屋 。说明教学要有一定的场所 。毛锐礼说:“我国古代学之名 。自商开始” 。据对甲骨卜辞考证 。“所见商代的‘学’已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基本
特征 。是学校教育成型的标志” 。“商朝学校已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籍对此多有记载 。如《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 。左学为小学 。而作乐于瞽宗’
等等 。重要的是近年来在甲骨卜辞中已经发现了‘大学’和‘庠’(小学范围的学校名称) 。进一步证明商代学校已分为两级施教 。”(毛锐礼《中国教育史简
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这些古代的文献以及地下出土的材料 。双重地告诉后人我国古代教育的悠久历史以及多元的信息 。
关于“大学”与“小学” 。朱熹有很多自己的认识与理念 。
朱熹的《大学章句》 。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改定 。还有《大学或问》作于此年 。读他的《大学章句》 。特别是序言 。可以了解他关于大学的一些理念 。而关于小学 。朱熹也极端重视 。
朱熹曾编纂有以道德教育为主的儿童教本 。淳熙十四年(1187年) 。朱熹编成《小学》六卷 。教育儿童以“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其中《内篇》有:《立
教》、《明伦》、《敬身》、《稽古》 。《外篇》有:《嘉言》、《善行》 。搜辑经史子集32家386条相关内容 。又作有《小学题辞》 。载于《朱文公文集》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