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文章插图
答:“乌台诗案”是发生在宋神宗朝的一桩文字案 。
这里解释一下 。所谓“乌台” 。就是御史台 。盖因御史台官署内栽满了柏树 。所以又称“柏台” 。而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 。也称“乌台” 。
“诗案” 。就是与诗有关的案件 。
案件的主角是大家都熟悉的大文豪苏东坡 。
苏东坡才情盖世 。为人很有性格 。恃才傲物 。嫉恶如仇 。刚直不阿 。
苏东坡自己形容自己 。一旦遇上看不惯的事 。就必须“如蝇在台 。吐之乃已” 。
偏偏 。苏东坡又是一个“极不合时宜”的人——苏东坡生得体胖须长 。尤其一个大肚子鼓如孕妇 。他曾抚腹笑问小妾朝云:“猜猜这个大肚子里装的都是啥?”朝云讨好地说:“是一肚子锦绣文章 。”苏东坡先是哈哈大笑 。既而纠正说:“错 。是一肚子不合时宜 。”
宋神宗朝兴起了由王安石牵头的“新政改革” 。改革派上台推行新政 。苏东坡看不惯 。处处冷嘲热讽;到了保守派上台恢复旧政 。苏东坡也看不惯 。同样热嘲冷讽 。
一句话 。苏东坡是个两头不讨好的人 。
“乌台诗案”发生的时间是元丰二年(1079年) 。看名称就知是与诗有关 。
但案发是从一份谢表开始的 。
先交待一下背景: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 ~1077)重用王安石 。大力实施变法 。变法失利后 。又在元丰年间(1078 ~1085)从事改制 。
元丰二年(1079年) 。是从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 。
这年三月 。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 。
官职调动 。按照惯例 。都得给皇帝上一份谢表 。感谢龙恩浩荡 。
苏东坡也例行公事 。上一份《湖州谢上表》 。
惯常做法 。就是总结一下自己在原职上的工作 。展望一下新职上的期望和计划 。再加几句感激语 。程序就算结束了 。
但苏东坡是个牢骚包 。对新政有一肚子牢骚 。不吐不快 。自己作死 。神差鬼使地写了这么一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 。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 。或能牧养小民 。”
表面看 。这一句也只是普通牢骚话 。其大致意思是:皇上您也了解小臣我愚钝不适时务 。难于和新提拔起来的年轻才俊共事;同时您也体察到小臣我年老疏懒 。也只能在基层混日子了 。
但是 。事情并没那么简单 。
苏东坡这句话里有几个词语 。在当时是非常刺眼的 。
“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文章插图
这之后 。“生事”就成了攻击变法的惯常用语 。
另外 。“新进”则是苏东坡对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的贬称 。他曾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 。以图一切速成之效” 。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 。而巧进之士益多” 。
这样的牢骚 。这样刺眼的词语 。让变法派人士极度不适 。
试想想 。苏东坡乃是文坛的领袖 。他随便说一句什么话 。都会对民众形成强大的引导力 。而他总是在诗词文章中讥讽新政 。无疑会对政府推行的新政建设造成强大阻碍 。
变法派人士早牙根痒痒的 。一直想弄苏东坡了 。
这回 。看到谢表上的刺眼语句 。他们决定从这份谢表入手 。把苏东坡整臭整倒 。让他停止呼吸 。彻底闭嘴 。
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率先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 。说苏轼“愚弄朝廷 。妄自尊大” 。暗讥朝政 。
御史李定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
于是 。苏东坡被拘押到御史台狱受审 。
好巧不巧 。苏东坡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正好新刊印发行 。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一个上佳收集材料的机会 。
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摘抄了几首苏轼的诗 。上奏弹劾苏东坡“包藏祸心 。怨望其上 。讪渎谩骂” 。
老实说 。舒亶也没冤枉苏东坡 。
“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文章插图
苏东坡一开始只承认 。《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 。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的 。“岂是闻韶解忘味 。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 。但迁延数日 。也不得不承认 。《八月十五日看潮》里“东海若知明主意 。应教斥卤变桑田”两句的用意是“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 。再拖延了几日 。又承认了《戏子由》诗违抗“朝廷新兴律”的主旨 。
事实上 。舒亶的道行还是浅了点 。
经过御史台同仁群策群力 。他们从苏东坡诗词搜罗出上百首是针砭新政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