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三 )


\"臣轼言 。蒙恩就移前件差遣 。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 。风俗阜安 。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 。本朝廷所以优贤 。顾惟何人 。亦与兹选 。臣轼中谢 。伏念臣性资顽鄙 。名迹堙微 。议论阔疏 。文学浅陋 。凡人必有一得 。而臣独无寸长 。荷先帝之误恩 。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 。付以两州 。非不欲痛自激昂 。少酬恩造 。而才分所局 。有过无功;法令具存 。虽勤何补 。罪固多矣 。臣犹知之 。夫何越次之名邦 。更许借资而显受 。顾惟无状 。岂不知恩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 。天覆群生 。海涵万族 。用人不求其备 。嘉善而矜不能 。知其愚不适时 。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 。或能收养小民 。而臣顷在钱塘 。乐其风土 。鱼鸟之性 。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 。亦安臣之教令 。敢不奉法勤职 。息讼平刑 。上以广朝廷之仁 。下以慰父老之望 。臣无任 。\"
御史中丞李定是个包藏祸心的小人 。他逐字逐句读完之后 。发现了一些可以制造事端的句子:
“风俗阜安 。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 。本朝廷所以优贤 。”苏东坡说湖州这个地方没事可做 。这不就是埋怨神宗没有委以重任吗?
“知其愚不适时 。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 。或能收养小民 。”这句话苏轼本来就是一谦虚客气的话 。但是这里面有个词“新进”很扎眼 。因为王安石变法需要大量人的支持和执行 。就一股脑地提拔了一些人 。这些人基本上没啥大本事 。反倒是嫉贤妒能溜须拍马都是能手 。社会上就把这些人说成是“新进” 。就是最近提拔的那些人的意思 。你苏轼说满朝都是些无能之辈 。那你不是说神宗是瞎了眼吗?

“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文章插图
一个著名的小人 。权监察御史里行舒亶 。拿出苏轼在杭州出版的《钱塘集) 。指出其中的诗歌处处讽刺新法 。侮辱朝廷和当今皇帝 。为了激怒神宗 。他指出如下罪证:
陛下为救济贫困贷款于民 。苏轼讥之为“赢得儿童语音好 。一年强半在城中” 。
陛下为推行新法令百官学习法令 。苏轼讥之为“读书万卷不读律 。致君尧舜终无术” 。
陛下为发展农业兴修水利 。苏轼则讥之为“东海若知明主意 。应教斥卤变桑田\" 。
陛下为增加国家收入实行官盐专卖 。苏轼则讥之为“岂是闻韶解忘味 。尔来三月食无盐” 。
总之 。苏轼就该马上抓来弄死 。
后来还有一帮子小人 。找了不少的茬 。就是为了搞死苏东坡 。宋神宗也是个软耳朵 。一度想弄死算了 。但苏东坡朋友多 。太后也支持 。王安石也说这样不好 。驸马冒着离婚的危险给苏东坡通风报信求情 。总之 。宋神宗最后是放过了苏东坡 。把他贬到黄州了事 。
其他观点:
“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文章插图
纠正一下 。差点害得苏东坡丢了性命的“乌台诗案” 。不是因为一句诗歌引起的 。而是因为一句话而引起的 。
元丰二年 。公元1079年 。苏东坡迁湖州太守 。在赴任湖州的途中 。苏东坡向朝廷写了《湖州写表》 。其中有两句话:
“知其愚不适时 。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 。或能牧养小民 。”
熙宁元年 。公元1068年 。年轻而又精力旺盛的宋神宗登基为帝 。王安石出任宰相 。主持历史上有名的“熙宁变法” 。大刀阔斧地对朝廷的军政商农展开全方面的变法 。
王安石激烈的变法导致民不聊生 。苏东坡竭力反对 。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 。苏东坡一生的命运都搭进去了 。从此卷入分别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为首的新旧两党的争执 。“乌台诗案”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
王安石当政以来 。因为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 。他启用了不少朋比为奸的小人主持朝政 。比如吕惠卿、李定、邓绾、章惇等人 。变法失败 。被王安石视为接班人的吕惠卿倒打一耙 。将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人信件披露给神宗皇帝 。神宗皇帝大怒 。王安石被罢黜 。后重新启用 。元丰年间再次罢免相位 。
“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文章插图
此时苏东坡44岁 。不改其嫉恶如仇的性格 。见到看不惯的人和事 。依然“如蝇在食 。不吐不快” 。苏东坡所谓“新进”、“生事”等语 。便是暗讽李定、邓绾、舒亶等一干小人把持朝纲 。蒙蔽圣听 。祸乱朝政 。因为这些不合时宜的话 。还有他感叹民生疾苦的部分诗歌 。这一次 。苏东坡被当权派小人抓住了把柄 。
是年六月 。一个御史把苏东坡谢恩表中这四句话挑出来 。弹劾他蔑视朝廷 。几天后 。御史台任职的舒亶 。找了几首苏东坡的诗 。弹劾他不忠于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