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从北方去南方上学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疑惑:为啥一个寝室内 。两个家乡距离很近的室友却说着不同的“方言” 。互相还都听不懂 。
这样的情况在北方地区就很难出现 。黑吉辽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人们所说的方言都统称为“东北话” 。并不存在互相听不懂的障碍 。
这从一些方言的名字就能看出来 。像江苏省内部有“宿迁话”、“苏州话”、“南京话”、“徐州话”等等 。有的地方相隔仅仅一个小时的车程 。但互相说话就听不懂了 。
文章插图
这种规律非常明显 。南北、东西都有这样的差异 。比如说长江上下游地区的方言问题 。其实也是属于这种“南北方”差异的一种 。
它和两个因素有关 。一个是地理因素 。另一个是历史因素 。
地理因素:五里不同风 。十里不同俗
“五里不同风 。十里不同俗”这句话我想很多人都不陌生 。它形容在很小的一个区域内 。不同人群的风俗有非常大的差异 。其实多是指南方而言的 。
在如东北这样的北方地区其实并没有这样的差异 。各地风俗变化极小 。远不如南方那么鲜明 。
造成这样的情况最大的客观因素就是地理上的交通问题 。
文章插图
“长亭外 。古道边” 。这句歌词很多人在小时候就很熟悉了 。“长亭”就是古代送别之所 。但这是陆地上的 。水边分别之处叫做“南浦” 。
所以 。古代有这样一种习俗 。叫做“陆上止于长亭 。水畔别于南浦 。”
长亭多在北方 。而南浦多在南方 。
这反映了古代交通方式的不同 。北方多在靠车马 。而南方多靠舟船 。
但我们换个角度来想 。北方土地集中成片 。易于修建公路 。所以多车马;而南方土地支离破碎 。河流纵横 。所以多舟船 。
那么车马方便还是舟船方便呢?显然是车马 。
这就导致对比来看 。北方各地区相互交流更为便利 。南方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比较困难 。
文章插图
而这就是南方各个地区即使在很小的区域内也有较大民俗差异的根源 。
缺少交通 。各个地区都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形成民俗文化 。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的方言 。随着交通更为便利 。人们甫一交流才发现 。原来有这么多障碍 。
可是北方因为一直处于这种交流的过程 。所以人们对于这种“差异感”就不是非常敏感 。
历史因素:多次人口迁移带来的不同文化
民俗的形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其稳定需要一段时间 。多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完成 。时间往往也以“百年”为单位 。
但长江以南地区有一个一直没有停止过的现象 。那就是移民迁徙问题 。
文章插图
历史上的移民多是由北至南 。由东至西 。无论是强制迁徙还是主动迁移 。整体的趋势就是如此 。
比如说长江以南、珠江以南地区 。在很早之前都是荒蛮之地 。不仅文化落后 。人烟也非常稀少 。是通过不断的移民迁徙 。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入进去 。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
而像川蜀等地区 。因为几次比较惨烈的战乱 。使得该地区人口锐减 。曾经有过强制移民至该地区的现象 。
这些移民几乎都是北方移民 。所以他们自然会带有北方的习俗来到南方、西方 。对当地是民俗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
在强制移民的时候 。多是按照地区进行整体迁移 。所以在南方、西方所形成民俗变化就有比较明显的规律;而自愿迁移的人口流动 。往往是向工商业发达地区或者地广人稀的区域进行靠拢 。所形成的民俗就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 。
文章插图
比如说近代以来的上海 。就被称为“孤岛” 。
这个词语非常形象 。因为该地区的民俗风格不同于周边任何一个地区 。甚至出现了极为显眼的反差 。这从上海话就能看出来 。
“城市”是人为划分的区域 。在自然的地理位置上来说 。上海等地区其实是和江苏的南部相连的 。其语言原本和苏州话的相似度更高一点 。
但是 。近代的风云变化 。使得上海这个地区成为了东方国际间交流的一大中心 。不仅仅是外来文明在此有过极大的输入 。全国各地的人口也都向此汇集 。这就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文明交融的场所 。
推荐阅读
- 金甲名字打分111分
- 你见过最吓人的食物是什么?
- 作为艺术爱好者,你如何看待“艺术的宗旨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忠于生活”这样的观念?
- 你喜欢的城市,是什么吸引了你?
- 在农村里,你吃过记忆深刻的东西是什么?
- 《静夜思》一诗作者思念家乡的什么,发挥想象写一写?
- 你最没办法接受的食材是什么?
- 快过年了,对于远在外地不能回农村老家陪父母的游子,你会不会给农村父母写一封家书?
- 过年了,如果给父母写一封家书,你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