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何理解?符合现代的人生价值观吗?


古代没有小说 。多为诗赋的笔法写文章 。兴者時兴也 。兴趣也 。都是这样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何理解?符合现代的人生价值观吗?】立于礼 。大事正礼仪 。现代照样用 。放礼炮 。阅兵 。国典 。没见过乞丐叫花子吧 。没见叫卖叫买的吧 。没见过傻子神经病乱跑乱跳吧?所以礼不是自由市场 。不是谁都能参加的 。是经过政审的 。是很有尊严的 。行式变了 。意义没变 。
成于乐 。奏国歌 。交响乐 。乐者乐意 。乐意做的事情 。成事业顺利呗 。有人认为礼乐是等极制 。不错 。谁超越了礼乐就是谋反之罪 。元首的镜头是不能抢的 。明白吗?谁前谁后是有规矩向 。官大一级压死人 。不是吗?就不明说了 。
其他观点:
“诗”、“礼”、“乐”三者是递进的关系 。要先学诗 。再学礼 。最后学乐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何理解?符合现代的人生价值观吗?

文章插图
01“诗”和“礼”是必修课 。乃人立身之本
《论语》当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 。孔子站在庭院中 。看到他的儿子孔鲤从他面前小碎步快速穿过 。这是小辈对长辈的一种尊敬 。孔子叫住他 。问:“学《诗》了吗?”孔鲤回答:“还没学 。”孔子讲:“不学《诗》 。无以言 。”于是孔鲤就去学习《诗经》了 。此后又一天 。再次发生了之前的情形 。孔子叫住孔鲤 。问:“学《礼》了吗?”孔鲤说:“还没学 。”孔子讲:“不学《礼》 。无以立 。”于是孔鲤就去学习《礼》 。
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过庭语” 。孔子认为 。《诗》和《礼》是人生的必修课 。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何理解?符合现代的人生价值观吗?

文章插图
《诗》就是《诗经》 。也叫“诗三百” 。是孔子自卫返鲁之后所删定的诗歌集子 。孔子将其当做教材 。教授给弟子们 。主要有三个作用:
其一 。“诗以言志” 。学习《诗经》是为了树立远大的志向 。
在那个时代 。人的志向是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指标 。胸无大志的人是不能被时代所记住的 。
在《论语·子路》当中 。记载了孔子和樊迟的一段对话:
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 。樊须也!”
孔子并不是看不起老农、老圃这些人 。而是对樊迟身为士人却不学礼义 。反而去追求和他无关的农事 。他的志向太小了 。这里要区别于与“君子”相对立的“小人” 。这一条所说的“小人”是指没有大志向的人 。
其二 。学习基本的知识 。
《论语·阳货》当中 。对于诗歌的作用有如此陈述:
《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何理解?符合现代的人生价值观吗?

文章插图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诗经》的作用其实是为了增加知识的储备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
其三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无邪
《论语·为政》中讲:
《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思无邪 。
并不是说《诗经》里的诗歌是“思无邪” 。而是说通过学习诗歌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是“思无邪” 。简单地讲 。就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做一个好人 。
而《礼》是周礼 。其实就是为人处世的法则、规矩 。
《论语·子路》中说:
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何理解?符合现代的人生价值观吗?

文章插图
02“乐”是士人的理想 。须不懈追求
在先秦的典籍中 。经常会看到一个词 。叫做“韶乐” 。有时候也写作“韶”或者“邵” 。
这是传说里虞舜时期流传的音乐 。中正平和 。象征着大治之世 。孔子评价其“尽善尽美” 。当时用来指代虞舜时期的盛世 。引申为思得明君、贤臣、盛世的愿望 。
儒家原有“六经” 。除“诗、书、礼、易、春秋”之外吗 。还有“乐经” 。一说失传 。一说为乐谱 。现在已经无法确定了 。
只有经过了《诗》的学习 。确立了远大志向;经过了《礼》的学习 。拥有了实务能力;然后才能通过“乐”的熏陶 。来追求自己的理想 。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于乐”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何理解?符合现代的人生价值观吗?

文章插图
总体来看:
“诗”是价值观 。“礼”是规矩 。而“乐”是理想 。这三者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都是我们所必需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