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的《蝉》到底说了什么?


虞世南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诗人、政治家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他性情刚烈 。直言敢谏 。深得李世民敬重 。这首《蝉》同样表示了虞世南的性情 。他点明蝉居高声自远 。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首诗的弦外之音是说 。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 。德行高洁 。才能声名远播 。这来自人格的力量 。绝非外力所致 。作者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 。表达出了诗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
《蝉》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 。以物寄托 。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 。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咏物又是咏人 。下面我们从这首诗的每一句分析 。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内涵 。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

虞世南的《蝉》到底说了什么?

文章插图
流响出疏桐: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一种枝干很高大的树 。\"疏\"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 。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表示蝉声的长鸣不已 。使人想象得出蝉声的悦耳动听和持续 。\"出\"把蝉声传送的过程形象化 。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 。但却可看见人格化了的蝉站在高处 。清隽飘逸的形象 。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 。使三四两句字字有根 。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 。而不是依靠秋风 。写出了蝉声远传的原因 。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是由上两句引发的议论 。蝉声远传 。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 。诗人却独具匠心 。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居高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 。还暗指品格之高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如权势地位等 。自能声名远播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 。人格的力量 。这两句中的\"自\"与\"非\"字 。一正一反 。相互呼应 。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同时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 。也带有自喻的意味 。
《蝉》用比兴的手法 。托物言志 。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 。抒发了作者追求心地纯洁的胸怀 。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 。而不需借助秋风 。强调立身高洁的人 。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 。自能声名远播 。同时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
唐人咏蝉诗除本篇外 。李商隐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著名 。李诗:\"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前四句写形象 。与虞世南的《蝉》诗相似 。但显示的是环境的冷酷;后四句写思想感情 。表达薄宦漂泊、欲归不得之情 。骆诗:\"西陆(指秋天)蝉声唱 。南冠(指囚徒)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指蝉)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诗人借蝉自喻 。将秋蝉的艰窘与己身的不幸融而为一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 。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 。虞世南'居高声白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 。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 。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 。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 。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
其他观点: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 。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 。很为后世人称道 。
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 。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 。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 。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 。只喝清洁的露水 。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 。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 。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 。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 。“王者任用贤良 。则梧桐生于东厢” 。诗人以蝉自比 。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 。“桐”前着一“疏” 。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 。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