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带识别制度顺口溜 腕带识别制度

腕带识别制度的通知,这意味着苹果手表将不再支持指纹识别功能 。而在此之前,三星、华为等厂商已经开始逐步取消手表上的指纹识别功能 。那么问题来了,这项技术到底有多重要呢?为什么会被淘汰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指纹识别的原理 。众所周知,人的指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复制的,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的指纹被复制过来 。
中国医院协会最新发布的“患者安全目标”,第一条目标就是“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识别患者身份看似简单,但因执行不严格而导致的护理差错却屡现报端 。希望本文案例及分析能给大家提供警示和借鉴 。

腕带识别制度顺口溜 腕带识别制度

文章插图
案 例
患者入院后,文员将打印好的患者手腕识别带夹入病史牌中,之后责任护士在佩戴手腕识别带过程中因有其他患者手术交接,佩戴过程被打断,继续佩戴时遗忘提问病人姓名,将腕带直接佩戴,导致患者佩戴了他人的手腕识别带 。下午小治疗时,由于责任护士对该患者已比较熟悉,仅提问姓名和核对了床头卡及治疗内容,未认真核对手腕识别带 。次日,手术室工人9点至病房接患者,责任护士与手术室工人在床旁进行核对,患者要上厕所,等待患者如厕期间有其他患者打铃,处理完毕后忘记核对手腕识别带,让手术室工人将患者接走 。后接到手术室护士 *** ,告知病人腕带信息错误 。
原因分析
此事件的两个关键环节,一是佩戴手腕识别带、二是交接手术病人时,护士反映自己平时都会按规范 *** 执行,但在此事件中,由于核对过程因故中断,继续核对时误以为已经完成了核对步骤而遗漏 。
在工作讨论中护士反映,在执行治疗操作前,对提问姓名和核对床头卡比较重视,但对于手圈的核对,护士对自己熟悉的病人认为不会出错 。
近年来,因患者身份核对不仔细而造成安全隐患、甚至医疗事故的案例不在少数,前几个月护士给病人输错他人补液、陪护家属被离奇实施痔疮手术的案例、某医生填写错误手术通知单致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均被叫着他人姓名的案例也频频被媒体报道 。身份识别作为治疗的第一道防线,工作在临床的医护人员必须引起重视,切忌不可偷懒马虎 。此案例中,护士虽为患者佩戴了错误手腕识别带,庆幸并未发生治疗错误,但回顾案例,仍旧让大家后怕 。
第一,身份识别的错误 。整件事无疑是用真实的案例教育我们“三查七对”的重要性 。从护生起,老师就教导我们临床上“三查七对”不能漏,工作中护理部更是将“三查七对”作为护理安全的头等大事,可为何总是屡屡做不到呢?
第二,案例虽是一件查对不严谨而造成的事例,但其背后还隐藏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护理中断事件” 。护理中断事件是指在规定的时间、角色和环境中,护理人员在提供合乎伦理规范的护理服务过程中所遇到的突然发生、打断或延缓当前事务、分散接受者注意力的外来行为 。如此案例中护士在给患者佩戴手腕识别带时遇到其他患者手术交接,这是第一次被打断;随后该患者手术交接进行到手腕识别带核对环节,患者需要如厕,同时遇到其他患者打铃,这是第二次被打断 。二次被打断的过程导致了患者身份错误的事实 。这是一件“护理中断事件”的典型 。
对于护理中断事件的避免,国外的经验为“设立警示标志”,如在病区往往可以看到穿“警示小马甲”衣服的护士,那类护士一般被认为是不可被打扰的,他们往往正在执行“高风险操作”,比如抢救或是配制药物等等 。国外如此重视是因为他们一致认为中断事件会影响临床工作效率和质量 。2003年美国卫生保健质量管理局指出,减少中断事件可减少医疗不良事件 。而国内对“护理中断事件“的重视程度往往较欠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