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叮咛填空?什么的叮咛填空词语( 四 )


据《北大岁月》,1945年罗老师从成都树德中学考入昆明西南联大,次年复校北上,转入北大史学系,大学四年、滇京两地,罗老师在日记中记载了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到父亲好友朱光潜先生家拜访和讨教,选修裴文中、唐兰、潘光旦、金岳霖、张奚若等著名学者的课程并对其中个别学者观点提出疑问等事,一个动荡年代热血青年的形象跃然纸上 。
1949年从北大毕业,罗先生被分派到中苏友协总会工作 。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声中他回到北京大学任教,走上一条既迭遇挫折,又不断缔造辉煌的治学之路 。
说到辉煌,20世纪60年代初,北大历史系在我国高校率先创设拉丁美洲史专业,罗老师临阵受命,充分发挥谙熟英语、俄语之优势,加上自学的西班牙语,广猎穷搜,于1962年夏推出中国高校拉美史教学的第一课,成为公认的中国拉丁美洲史学科创始人 。
使罗老师“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则是他敢于颠覆在我国学界几乎成为定论的“中国人发现美洲说” 。之前,章太炎、朱谦之、邓拓等人都认为是中国人发现了美洲 。1962年,时值哥伦布发现美洲350周年,“中国人最早发现美洲说”被旧话重提 。青年讲师罗荣渠在北大五四科学讨论会上做专题学术报告,通过对《梁书》等有关扶桑国史料的广博考证,从相反方面立论,同学界权威进行了一场以寡敌众的“美洲发现论战” 。罗老师的会议发言《论所谓中国人发现美洲的问题》被《北京大学学报》刊载,在燕园引起轰动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人最先发现美洲问题的争论又成为热点时,罗老师再次挥笔写就《扶桑国猜想与美洲的发现——兼论文化传播问题》一文,无可辩驳地论证了中国人最早发现美洲之种种不可能,成为史学研究的佳作名篇,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7次写信表示支持和赞扬 。
罗老师还是一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学者 。1974年年末,北大接到了一个突击性任务:应即将到访的特立尼达多巴哥总理威廉斯的请求,尽快整理出一份关于19世纪美洲华工的材料 。因当时学界找不到能担此重任的人,军宣队只好把挨整中罗老师临时“解放”出来 。罗老师“沾外国人的光,捞到一点读书的时间”“上穷碧落下黄泉”,尤其是在北京图书馆找到尘封已久的《古巴华工口供手册》等原始资料,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为“文革”结束后接连在《人民日报》《世界历史》等报刊发表相关文章打下坚实基础 。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罗老师也“老树春深更著花”,巨大的学术能量如火山一样喷发 。成为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开拓者和创始者,则是他学术生命达到巅峰重要标志 。

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写道:“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 。”
中国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它本身蕴涵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包含大量等待学界探索与发现的原理 。
20世纪80年代初,罗老师已经着手撰写《美国的历史与文明》,但现代化大潮的涌起,让他改变了主意 。他意识到,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是当前关系国家盛衰存亡的大事,实现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不能没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历史学家必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作为一个有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的学者,罗老师毅然决然转向现代化研究,全力以赴探索和总结中国现代化的新经验,创建新的理论和学说 。
罗老师用他旺盛的学术生命与杰出的学术贡献,展示了大变革时代一个学者应有的地位与角色、使命与担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