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不就是大白话吗?为何感觉意境深远?


白居易的诗本来就通俗易懂 。有老妪皆解之说 。正因为大白话 。才接地气 。也是作者深入生活 。观察细微 。才能写出如此有生命力的好诗 。好诗根植于民间 。有情感 。有民众基础 。才能流传至今 。
其他观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不就是大白话吗?为何感觉意境深远?

文章插图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出自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
公元786(或787)年 。十六岁的白居易 。进京(长安)拜谒诗人顾况 。顾况戏曰:米价方贵 。居亦弗易 。及读至“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两句 。嗟赏曰:“道得个语(写得出这种诗) 。居亦易矣 。”遂广为延誉 。(唐·张固《幽闲鼓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不就是大白话吗?为何感觉意境深远?

文章插图
这是一首咏物诗 。通过对春草、远芳、晴翠的反复咏诵 。赞叹其貌离离 。其质勃勃 。其情萋萋 。营造了春草萋萋无边 。别情远远无限的意境 。用春草比拟别情 。最早应是汉代淮南小安(一说刘安)的《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 。芳草生兮萋萋” 。五代李煜又用春草比拟离恨“离恨恰如春草 。更深更远还生”(《清平乐》)白居易更是把别情离恨发挥到了极致 。
全诗语言平实 。不事雕饰 。但不失清新、隽永 。如同出水芙蓉 。高雅脱俗 。风姿绰约 。言迩而意远 。意境水乳交融 。浑然天成 。
文辞质朴 。言语平实 。正是白居易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诗风 。他在《新乐府序》中 。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 。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 。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 。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 。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强调文辞要质朴而径直 。言语要平直而切要 。事情要准确而真实 。体裁要顺达而灵活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完美地诠释了白居易的诗歌风格 。正像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评价的那样“元轻白俗 。郊寒岛瘦 。”即元稹诗风轻佻 。白居易俚俗 。孟郊冷峭 。贾岛瘦寒 。信乎!
其他观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不就是大白话吗?为何感觉意境深远?】这两句名吟的意思是指:野草的生命力十分旺盛、顽强 。秋季烧荒的大火烧不完它 。等到来年大地上吹来暖和的春风 。从已烧焦的草根下又会长出旺盛的新草 。以此比喻顽强、有生命力 。不可扑灭 。这两句诗一句写枯 。一句赋荣 。以极大的热情赞美了古原草顽强的再生能力 。野火虽然可以使秋草枯身化为灰烬 。但它的地下根基却完好无损 。待到来年春风吹动 。又生发出一片葱绿 。在烈火中毁灭 。又在烈火中再生 。这就是野草的性格、野草的风流 。? ?失败与挫折带给人们的不只是失望 。它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烈火中重生的机会 。在人生的道路上 。摔倒了躺在地上无论怎样呻吟或后悔终究无济于事 。马上勇敢的站起来才有新的希望!大火虽然烧掉了爱迪生所拥有的有形物质如数据与器材等 。但是却烧不掉他的思想意识 。所有的想法和步骤仍然留存在他的脑中 。随时可以重新来过!世人大多过度执著于有形的物质 。就会忽略无形的精神力量 。因而很难走出失败与挫折的泥沼 。其实人的生命力远强于野草 。一个人只要不自暴自弃 。就不会缺少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 ? ?小草即使已经枯萎 。但它却一直坚持着不愿轻易倒下 。当温暖的春风吹来时 。枯草逢春就会再生 。并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长成一片离离的草原 。人生中也应该保持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 。在遇到失败与挫折时绝不轻言放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