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的《三国志》为什么对诸葛亮评价不高?


《三国志》的作者魏晋时期的陈寿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 。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 。
陈寿评价诸葛亮说:“(刘)备称尊号 。拜亮为丞相 。录尚书事 。及备殂没 。嗣子幼弱 。事无巨细 。亮皆专之 。于是外连东吴 。内平南越 。立法施度 。整理戎旅 。工械技巧 。物究其极 。科教严明 。赏罚必信 。无恶不显 。至于吏不容奸 。人怀自厉 。道不拾遗 。疆不侵弱 。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 。亮之素志 。进欲龙骧虎视 。包括四海 。退欲跨陵边疆 。震荡宇内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 。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 。是以用兵不戢 。屡耀其武 。然亮才 。于治戎为长 。奇谋为短 。理民之干 。优于将略 。而所与对敌 。或值人杰 。加众寡不侔 。攻守异体 。故虽连年动众 。未能有克 。昔萧何荐韩信 。管仲举王子城父 。皆忖己之长 。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 。抑亦管、萧之亚匹也 。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 。故使功业陵迟 。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 。不可以智力争也 。”
从这一段话里 。陈寿对诸葛亮治国理政之才极为推崇 。说他不亚于春秋时期助齐桓公称霸的名相管仲和兴汉四百年的名相萧何 。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给予了肯定 。但说得比较隐诲 。说诸葛亮“治戎为长 。奇谋为短 。理民之干 。优于将略 。”说他用兵不戢 。屡耀其武 。虽连年动众 。未能有克的原因有几点:一是对抗上国 。众寡悬殊 。当时的蜀汉以一州之地 。对抗拥有九州的大魏 。人口还不到曹魏的四分之一 。又地处偏僻 。确实有点儿自不量力 。二是诸葛亮面对的又都是人杰 。曹魏人才济济 。曹真、张郃、司马懿等人 。都是曹魏的人杰 。智谋将略都不弱于诸葛亮 。正是棋逢对手 。将遇良才 。诸葛亮伐魏也只能是劳而无功了 。三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 。管得太多 。不可能面面俱到 。但蜀汉人才匮乏 。没有像韩信、王子城父这样的将才 。来代替诸葛亮统兵征伐 。事无巨细 。咸决于亮 。也不能让诸葛亮全神贯注于军事征伐 。无形中就降低了军事征伐的质量 。四是诸葛亮善于治军备战 。但打仗过于谨慎小心 。不敢冒险用奇 。无形中就束缚了手脚 。很难有大的成效 。其实诸葛亮为何用兵谨慎小心?还不是因为蜀汉国小民少 。将缺兵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面对兵微将寡的实情 。诸葛亮用兵作战时 。也只能围绕这一实情考虑谋划谨慎小心了 。身为晋朝史官 。陈寿当然不能大夸诸葛亮的军事功绩 。如果把诸葛亮军事才能说得了得 。那西晋的奠基人司马懿又当何堪?那样就犯了大忌 。除非陈寿不想活或不想做他司马家的官员了 。据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曾和司马懿大战一次 。大败司马懿 。获精甲三千 。玄铠五千领 。由此可推算 。司马懿当损失士兵一万多人 。但陈寿为尊者讳 。就只字未提 。只记述了诸葛亮粮尽退军 。张郃率兵追击 。被诸葛亮派伏兵射杀张郃于木门道 。经此一役 。司马懿以后再不敢出战蜀汉军 。只深沟高垒 。闭门不战 。用一个“拖”字 。来拖走诸葛亮 。终于在234年 。司马懿拖死诸葛亮于五丈原 。有志灭曹 。恢复大汉 。怎奈天命有归 。诸葛亮也只能带着“攸攸苍天 。何薄于我”的感叹 。魂归离恨 。陈寿能比较客观地记述并评价诸葛亮 。也不失是一位良史之才!
其他观点:
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评价不高吗?对这说法有点迷糊 。但觉不是那么回事 。
1.《三国志》陈寿是在写史 。不能象罗贯中那样笔下可以纵横恣肆 。后人对《三国志》的评价很高 。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 。正因为有《三国志》的基本史实才成就了《三国演义》 。后者为造智圣形象而杜撰了许多子虚乌有 。好看客应心知肚明 。
2.读读《诸葛亮传》便会觉得陈寿对诸葛亮的描述是雄才伟略睿智通观 。真实性可信 。有几人在乱局中便能看到天下三分有其一的局势走向?
3.从受黄皓排挤当可知 。陈寿其人性格耿直符合写史 。不会带偏私写诸葛亮 。陈寿的老师谯周是诸葛亮任命的官员 。也决不可能与武侯有私仇或偏见 。这从其闻武侯过世立即前往奔丧便能看出 。其在报答知遇之恩 。而后谯周写《仇国论》是针对姜维连年征战耗费国力 。此时官职和情境已不同 。这些都不可能影响到陈寿写史 。
4.诸葛亮的才智不能贬低 。在带兵打仗 。治国理政等方面是雄才大智调鼎之才;但其在用兵、用人等方面也出现过瑕疵 。后人多有公论 。毛泽东主席就曾多次作过中肯评价 。说明诸葛亮是人而非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