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未必有益的事例有哪些?证明开卷未必有益的事例

开卷未必有益的事例包括阅读无意义的书籍、阅读低质量的材料、阅读过时、错误或伪科学的资料、过度依赖书本而忽略实践、缺乏批判性思维和选择性阅读等 。与此相反,有效地阅读需要精心筛选有价值的资料,学习批判性思维并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
一:开卷未必有益的事例有哪些
英国作家菲尔丁曾说过;“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可能会把你戕害 。”读书固然有好处,可是如果一切书皆读,认为书读得越多越好,不顾内容,不理解书中讲得道理,只认为读了就有益,不对!我们必须挑选对自己有益的,且看过有所感悟,适合自己阅读的书阅读才是有益的 。

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历史上有许多血淋淋的例子,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熟读兵书,却不懂得变通,纸上谈兵,最终兵败被杀 。还有三国时期的的马谡也是饱读兵法,可结果如何?言过其实,导致失街亭,失去性命!尽管开卷有益是一个成语,而且还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等诗句 。可是,我认为,如果盲目开卷,未必有益 。

开卷不一定有益,有时(如读了坏书)还会造成损害 。当今社会上的一些少年的犯罪事实就是被那些不良书刊污染了心灵,染上了不良恶习,导致最后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

现在有些同学可能喜欢看武侠之类的小说 。甚至痴迷到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阶段,上课时想着小说中的内容,没心思学习 。最终荒废了学业 。更有甚者,模仿小说中的人物,可能还会走向犯罪的道路 。这难道不是看无益之书害了自己吗?

诚然,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修养身心,但“开卷”只是“有益”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

汉代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置人死地 。不是吗?20世纪的德国,不少人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受不良影响,论为希特勒的殉葬品 。现在有一部分同学迷上了武侠小说,整天看那些怪诞的书籍,而把功课“丢”在一边,导致学习成绩一直下降,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试想,“开”这样的“卷”,能是“有益”的吗?“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 。”

因此,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什么卷 。

七大 *** 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 。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 。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 。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

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 。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 。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 。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 。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