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句是全诗情绪的制高点,“何当共剪西窗烛”,一个“共”字,无论对象是友人还是爱人,都是至真至爱的真情流露 。剪烛自然是在夜晚,如果是友人,则是秉烛夜谈的交情,若为爱人,则是伉俪情深的写照 。那么,何时才能与君一起,在夜晚的窗边,剪去蜡烛的灯芯,让小小火苗把彼此的心照亮呢?这番期望如此寻常,但在归期未知的现实世界里,又显得那么困难、那么无望 。这种无望的期望里,或许就有诗人最真实的自我 。并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不是“无故寻仇觅恨”,只是一个理智而清醒的人,在把自己的愿望向故人也向自己,坦然呈现 。此句虽然是全诗最显情绪之处,但情绪表达依然是极为克制的,李商隐诗文的隐晦,或许也在于这种对情感的隐而不发 。
第四句打破通常七绝不重复用词的“潜规则”,再度出现了“巴山夜雨” 。“却话巴山夜雨时”,“却”字与第一句的“未”和第三句的“共”构成某种张力,诗人不愿明言或难以明言的真实自我,在其中找到了落脚点 。“未”是无奈的否定,正是这一否定让自我陷入困顿;“共”是无望的期望,但自我不得不被寻找;“却”是强劲想象之下产生的虚拟现实,与故人的相会如今只存在想象里,但诗人已经想好了要说什么,就说今日的夜雨和秋池吧 。想到此处,自我突然有了着落,仿佛未能如面之人已在眼前 。后世晏殊的“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曾经的赏花人如今已多不在;在李商隐这里,正因为他深感在真正的未来,今日想念之人也未必能见,所以便让故人马上来到眼前,共听巴山夜雨 。
《夜雨寄北》的第四句是全诗的诗意所在 。到这里,清醒的诗人终于抛却了清醒,投身于自我创造的虚构之中 。这种从绝对的现实和理性,直接跃入想象世界的笔法,或许是为理性寻求自我救赎的唯一途径 。此诗写于王氏去世之后,所以历来多有人认为是诗人写给友人而非妻子的 。但从全诗对情绪的克制,以及相会的虚构来看,难道不更像是一种悼亡吗?正因为亡妻不可能再见,“未有期”便是写给彼此今生的断言,而“巴山夜雨”既是真实的此刻,也是回忆中永恒轮回的时光 。李商隐的这首七绝,看似直白,实则依然隐晦 。这种隐晦不在于“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茫然未明,而是在显然已经虚构的跳脱时刻,诗人依然保持着清醒 。
(
三:君问归期未有期的下一句是啥
【君问归期未有期是什么意思?君问归期未有期下一句是什么】君问归期未有期的下一句是:巴山夜雨涨秋池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是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原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
推荐阅读
- tpm是什么意思?
- 农民打芝麻叶,会影响产量吗?
- 育碧刺客信条大革命怎么删除存档 育碧大革命怎么领取
- 挂耳染具体应该在哪染 挂耳染是从哪个地方开始染发
- 男生现在学什么技术好?男生学什么技术好开店
- 艾灸拉肚子是排毒吗
- 有没有认认真真谈恋爱而不拖沓不辣眼睛的恋爱剧?求推荐?
- WPS文字内容对齐有几种方式
- 刚栽多肉的养殖方法和浇水,刚种植的多肉的养殖方法和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