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桓范陈宫翻译论桓范陈宫阅读答案

论桓范陈宫翻译的《三国志·魏书·张辽传第二十二·太祖纪第二十三·建安二十四年七月丙寅) 。这里的“张辽”指的是东汉末年曹操帐下的名将,也是是曹操麾下五子良将之一 。张辽的一生可谓是传奇,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一代名将,最后更是被封为逍遥津之战的主将,这样的人生简直不可思思议 。不过,张辽虽然战功赫赫,但是他的结局却不是很好,在历史上,张辽的下场是非常凄惨的 。
一:论桓范陈宫翻译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家三口人被评为唐宋八大家,称“三苏”,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 。在政治上属旧党 。豪放派词人 。
【苏轼生平】
[编辑本段]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