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鞅、张仪、白起、吕不韦、李斯等都建功于秦,为何不得善终?( 四 )


范睢看到了问题的要害 。背了这个“黑锅” 。表面上 。白起和秦军将士恨透了他 。其实秦王却最感谢他 。他将所有的怨恨揽到自己身上解决了粮草严重不足与士气高涨的矛盾 。把秦王与秦军将士的矛盾转移到自己身上了 。

公孙鞅、张仪、白起、吕不韦、李斯等都建功于秦,为何不得善终?

文章插图
白起在处理长平之战之后的矛盾却没有范睢那样敢“背锅”了 。为了“战神”的声誉将最难堪的丑事赤裸裸地往形象威严的秦王身上扔 。就是长平杀赵军降卒的事 。收降率与粮食供给上出现了刻不容缓的矛盾 。几十万人要填饱肚子 。已无粮可供 。然而杀降 。是一件最丧失仁义的事 。做了名声不保 。以后各诸候国必定仇秦 。仇秦意味着 。往后各国对秦军开战只有血战到底而求生 。绝不投降而送死 。
“仇秦”与“与仇白起”相比 。孰重孰轻?不言而喻 。因为列国一旦仇秦 。就会引发宁死不降恶秦的后果 。对秦军在统一的路上就是个巨大的障碍 。
白起没考虑这层 。只是认为杀降的话 。他白起“战神”的名声荡然无存 。他没有像范睢那样自告奋勇地抛开个人荣辱得失为秦国的利益演好这场“不是秦王要杀降 。是秦王劝我不杀降 。是我白起非杀降不可”把暴名留给自己 。把仁义之名留给秦国和秦王的戏 。白起不肯牺牲自己的名声来维护秦帝国的名声 。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罪过 。秦帝国给了白起最高的爵位和封号 。给了白起无上的荣耀 。白起同样有使命担当起秦国的所有不堪和屈辱 。因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威严和命运前途远比一个臣子的个人荣辱得失大 。
公孙鞅、张仪、白起、吕不韦、李斯等都建功于秦,为何不得善终?

文章插图
最后因范雎在邯郸问题上是与他的看法相背的 。但是秦昭王听取了范雎的意见 。撤军与赵国和谈后没过多久 。赵王违背和谈条约使秦昭王发怒决定再次发兵攻邯郸 。由于当初秦昭王没有采用白起的建议 。如今再次攻邯郸白起认为最好的时机已经错失 。认为秦军没有他白起就玩不转 。公然负气抗命不执行秦王命令导致被处死 。
白起、吕不韦、李斯等都建功于秦 。也就是因为他们有功于秦 。在面对个人与邦国命运问题上 。个人功名与国家荣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时 。很明显在他们心里 。个人命运和功名荣辱远在邦国前途命运之上 。吕不韦放不下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的权力 。被秦王驱逐后自杀于路上;李斯在秦国命运转折点选择了保护自己的宰相之尊 。听信赵高之言 。放弃了为秦帝国作出正确选择的理智 。结果 。邦国亡了 。自己又身死于市 。又何来宰相之尊呢?
其他观点:
乍一看 。好像秦国不容功臣 。仔细一看 。这是不同时期 。不同帝王 。不同事件里的人物 。有功于秦不假 。却也有取死之道 。其中张仪最后也是死在魏国相国任上 。也不算不得善终 。
公孙鞅、张仪、白起、吕不韦、李斯等都建功于秦,为何不得善终?

文章插图
张仪:师从鬼谷先生 。后投奔于秦惠王 。张仪劝秦惠王送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 。换回魏国上郡十五县和少梁 。被封相 。后张仪占魏国的陕 。修筑上郡要塞 。拥秦惠王正式称王 。秦惠王二年(前323年) 。秦惠王派张仪和齐、楚两国的相国在啮桑会盟 。次年 。张仪免秦国相 。任魏国相 。坚持了五年 。终于说服魏襄王退出合纵盟约 。臣事秦国 。合纵打开缺口 。秦惠王九年(前316年) 。张仪趁救援救援苴国、巴国之机 。吞并了蜀国和巴国 。擒龙巴王 。设立巴郡、蜀郡和汉中郡 。将三郡土地分为三十一县 。并在江州筑城 。
公孙鞅、张仪、白起、吕不韦、李斯等都建功于秦,为何不得善终?

文章插图
白起:赫赫战神 。也叫“人屠” 。整个战国时代 。沙场上死的一半人是他所杀 。白起在秦昭王时就征战六国 。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 。攻陷楚国国都郢城 。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 。功勋赫赫 。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 。攻城70馀座 。歼灭近百万敌军 。被封为武安君 。
公孙鞅、张仪、白起、吕不韦、李斯等都建功于秦,为何不得善终?

文章插图
公孙鞅、张仪、白起、吕不韦、李斯等都建功于秦,为何不得善终?

文章插图
公孙鞅、张仪、白起、吕不韦、李斯等都建功于秦,为何不得善终?

文章插图
我是专注历史原创的如是 。关注历史 。关注如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