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3000字( 二 )


这个新颖的词,未必能100%解释日本,但的确带来一套几乎完全不同的视角 。
“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核心要义,解释起来一点儿都不复杂 。

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3000字

文章插图
简单说,就是日本泡沫破灭导致资产价格急剧下降,让大量公司和家庭都"技术性破产" 。什么是"技术性破产",就是日本企业在泡沫顶峰时加杠杆购买了高价资产,如果按照跌下来的价格重算资产负债表,很多公司其实已经资不抵债了 。
而日本人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呢?就是默默地挣钱还债 。日本企业虽然资产负债表恶化了,但产品竞争力还在,仍然能够产生利润现金流,只不过这些利润并没有用来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还债 。这种搞法下,经济怎么可能不萎缩?
进一步说,日本企业和个人的"星辰大海"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负债最小化 。无论货币 *** 力度有多大,企业根本没有扩大再生产的需求,贷款意愿严重不足 。这就解释了货币政策为啥毫无作用 。
在1988年,2.5%的低利率能直接催生资产泡沫,但到了1993年,同样2.5%的利率却没产生任何 *** 作用,甚至之后降到了零利率,企业也无动于衷,打死也不借钱 。在整个90年代,日本企业每年的净还债量都维持在几十万亿日元规模 。
面对企业和居民都不愿意加杠杆的现实,日本政府只能——疯狂的财政 ***。
具体来说,就是日本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加杠杆,疯狂借债来投资基础设施,替代不争气的企业和居民部门来拉动经济 。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日本的公共债务/GDP高达266%,几乎是全世界最高,财政收入的三成都在还本付息 。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保住了GDP和国民生活水准,经济增速虽然 *** 不起来,但就业、福利、外储、低通胀都能维持住,然后用收入再分配政策拉低贫富差距,基尼系数长期低于0.4 。在辜朝明看来,这是很无奈的选择,但又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
苹果公司内部流传着一个关于日本的段子 。
1996年,苹果公司为了拓展市场,试图把Macintosh电脑引入日本教育系统 。苹果由当时的CEO Michael Spindler亲自带队,前往日本文部省游说 。在做了好几次演示之后,日本教育大臣当面给了Spindler一个简短的答复:"不,谢谢 。"
Michael Spindler很失望,就问日本同事,什么时候苹果可以回来再试一次?这位日本同事指了指电梯上面的半圆形楼层指针,说你看这个楼层指示器,60年代就用在这里,等什么时候文部省的官员把它换成数字的,你就可以再来了 。
这个段子现在看,可能有些启发意义,但倒回到1996年,有谁敢预测日本会错失软件和互联网浪潮?
在整个90年代,日本电子行业仍然如日中天 。当时NHK甚至做了一期节目,名字叫做《电子立国—日本的自传》,把索尼松下等公司摆出来历数家珍,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按道理来说,把硬件优势延伸到软件和互联网领域,似乎不难 。
但后来的演绎却令全球ICT产业的观察家们大失所望,日本本土的互联网创业和融资一直不温不火 。到了2005年,著名互联网投资人、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甚至要警告日本,"不要成为数字时代无家可归者之一" 。
日本错失互联网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创业的人不多,投资的钱更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