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死弓藏 兔死狗烹下一句 鸟死弓藏兔死狗烹是什么意思

“鸟死弓藏兔死狗烹”是一句谚语,通常用于形容人心狠手辣,不肯善罢甘休的行为 。其中,“鸟死弓藏”是说做了坏事还要把罪责推给别人,“兔死狗烹”则是说对于遇见的任何障碍都毫不手软地除掉,不留一点余地 。这一谚语所传达的思想是狠毒无情,不顾其他人的感受,对于个别人的利益而冷酷地行事 。
公元前473年,勾践灭掉吴国时,范蠡正在整理行囊,临行之前给好友文种留信一封,上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子何不去?”
根据史记描述,越王勾践“长颈鸟喙”,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范蠡在越30多年,必然早已知晓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性格,知道灭吴之后不会与己共富贵 。既然如此,范蠡为何还要辅佐勾践,而不去辅佐一个“可以共富贵”的君主?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勾践不能共富贵,却还兢兢业业辅佐.......范蠡难道就是为了过把瘾,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付出30多年的美好人生?
其实,司马迁的这段描述,除了上述疑问之外,还有以下几点让人难解之处:
1,公元前511年,范蠡邀请好友文种入越,随后两人一起勾践效力30多年 。既然范蠡早已看清勾践的本色,为何没有及早提醒文种,或者在灭吴之前劝告文种,而是留信一封?
2,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范蠡从“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就能得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这让笔者想起司马迁对秦始皇的描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有虎狼心 。”相貌或能反映一些性格,但离真相的差距必然很大 。
3,春秋时期列国争雄,对人才非常渴望,并不敢随便屠戮功臣,因为杀功臣的名声一旦流出去,还有什么人才敢为其效力?既然如此,何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4,勾践灭吴之后,并非万事大吉,他至少还有两大目标,即楚国威胁与北上争霸 。换言之,兔子还未死尽,飞鸟也未死尽,如此何谈烹狗藏弓?
可见,范蠡留书所说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句话,矛盾重重 。
笔者认为,要么司马迁这段记载以讹传讹,并非历史真相,毕竟范蠡给文种的书信非常私密,理当很难外泄,文种也不敢外泄;要么范蠡这句话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大阴谋:真实目的不外乎两个,即劝说文种离开以削弱越国实力、离间勾践与文种关系,最终文种要么离开越国,要么范蠡借勾践之刀杀掉文种 。

鸟死弓藏 兔死狗烹下一句 鸟死弓藏兔死狗烹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首先,范蠡真心劝说文种离开?
范蠡临跑之前,才给文种书信一封,看似劝说文种舍进退未,其实这个时候才书信劝说,而非提前劝说的行为,无疑极不寻常 。
更重要的是,劝说的方式存在严重问题,因为留下书信就会留下证据,即便文种毁掉书信,也有送信之人等,或多或少会给勾践留下范蠡潜逃之前与文种有过联系的线索,而如果范蠡当面劝说文种,就很难留下什么证据 。总之,范蠡临逃之前留书给文种,不是帮助,而是坑他 。
因此,范蠡动机非常不纯,绝非真心劝说文种离开 。或者说,范蠡临逃之前的这份书信,十有八九会引起勾践猜忌,于是乎可以想象,范蠡与其说是劝说文种离去,不如说是逼迫他离去 。
【鸟死弓藏 兔死狗烹下一句 鸟死弓藏兔死狗烹是什么意思】而文种是治国大才,他的离去,必然会导致越国实力有一定下降 。故而,范蠡目的也就呼之欲出,就是希望文种离去以削弱越国实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