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二 )


天启朝初年的财政储蓄 。自然继承自前朝 。尤其是万历一朝 。在这一时期 。财政还是比较充盈的 。即便是经过前朝“万历三大征”的折腾 。朝廷的财政压力也不大 。

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万历三大征之“壬辰倭乱” 。图为朝明联军的一次攻城战 。
据学者刘利平的研究① 。以及《三朝辽事实录》、《明神宗实录》等文献的记载 。三大征花费的白银总共在1000万两上下 。从1591到1600年 。三大征前后耗时十年 。平均下来每年耗费100多万两 。并不算一个特别大的数目 。和宫里每年收上来的黄蜡、白米、瓷器、毛皮价值(卢象升认最少有200万两②、黄仁宇估算为400-500万两③)相比 。不值一提 。
所以 。“万历三大征”并没有将明朝的国库耗尽 。银子还是有 。万历留下的内库就至少有700万两 。但在万历四十六年春 。明清战争开始之后 。更多银子被作为军饷投入到辽东前线 。第二年春 。明廷出兵10万攻打后金 。耗费500-600万两;开原丢失后 。先后有18万明军出山海关;沈阳辽阳丢失后 。先后有15万左右明军出关 。大兵需要大饷 。从万历四十六年到天启元年的三年间 。明廷发给辽东军费2018万两白银④ 。当时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还制定了耗时八个月 。用兵十八万 。需饷2160万的战略计划 。⑤
户部出的军费耗掉2000多万两银子 。这其中还不包括皇帝拿出的近千万两银子 。而且兵部、工部的小金库也支出不少 。而这时期的国库(户部)收上来“辽饷”不到1500万两 。
不足的银子哪来的?显然是前期所积累下来的 。万历朝以来的老底 。能支撑起辽饷的花费 。三年能拿出近三千多万两白银 。九边也并不欠饷 。足以说明魏忠贤主政前夕 。明朝的家底还算丰厚 。
魏忠贤主政之后的军饷
但是到了魏忠贤主政时期 。包括辽东在内的边饷就捉襟见肘 。
天启二年 。明军在广宁大败于后金 。自此 。明军基本不再大规模进取 。采取守势 。且筑且屯 。步步蚕食 。之所以如此 。因为:1、军饷不再像过去那么充足;2、野战能力、军队信心大损 。万历四十六年春以来的那些战役 。花掉三千多万两军饷 。真的伤到朝廷财政的筋骨了 。
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明朝九边图 。
然而尽管如此 。魏忠贤主政之前的军饷 。还是不缺 。据学者林美玲统计 。天启三年辽东之外的边饷尤能支出347万两白银⑥ 。辽饷支出628万两白银⑦ 。天启四年 。魏忠贤主政之后 。辽饷等边饷数额急转直下 。天启五年、六年、七年 。辽东之外的边饷分别是298余万、104余万、146余万两白银⑧ 。而天启四年 。朝廷发给辽东的军饷是499余万两(缺额127余万两) 。天启六、七年 。这部分缺额高达几百万两 。欠饷应该是常态 。
因此 。说魏忠贤主政时期的辽饷充足 。显然不合史实 。可为什么辽东士兵没有兵变呢?因为魏公公在辽饷不够的情况下 。优先保证士兵的工资 。而用于军队的其它耗费 。基本不管 。而且基本无视其他边镇的军饷需求 。
辽东局势较为平稳 。乃是他本人对辽东情有独钟 。但这牺牲了其它边镇士兵的利益 。因为缺饷 。战斗力严重下降 。让西迁的蒙古林丹汗随随便便就抢了大同(崇祯初有“虏与夷并重”的说法) 。陕西三边不少士兵加入“流寇” 。内忧更忧 。
魏公公主政时期留下的遗产 。是大明王朝咽下的一颗毒果 。
被严重夸大的征税能力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不久 。大明朝就垮了?》还称 。魏忠贤主政时期征收了大量商税、海税 。保证了辽东军饷的供应 。这一观点同样是想当然 。毫无根据 。
和田赋、盐课等正项相比 。晚明朝廷所征的商税、海税属于杂项 。包括“内地关税”、“地方商税”、“番舶抽分”、“房地契税”、“竹木抽分”、“矿银”、“渔课”等 。事实上 。商税和关税加起来 。也不过五六十万两(崇祯时期的关税、商税反倒高于魏忠贤主政时期) 。对于动辄几百万两的军费消耗 。这点税如同杯水车薪 。
况且 。爆款文也想当然地高估了魏忠贤主政时期朝廷的收税能力 。据《度支奏议》记载 。天启六、七年到崇祯元年六月的两年半时间内 。朝廷有489万余两白银的旧饷没收上来 。而专用于辽东边防的“新饷” 。则有328万余两白银的税被欠着 。
这么多税没征收上来 。朝廷还指望怎么发钱?天启五、六、七年完全撑不住 。财政外解不到 。内库空虚 。欠饷成为常态 。边饷数额迅速下降 。辽饷只能靠搜刮杂项、挪东挪西维持 。所谓魏公公重视商业税 。其实是病急乱投医 。其征税能力被爆款文严重夸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