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即将兵临城下,南迁已成唯一出路,崇祯为何选择坐以待毙?


谢谢邀请!
崇祯后期 。崇祯在军事上犯了战略性的错误 。将精锐力量放在了山海关一线 。主要防止后金这个外患 。崇祯始终认为李自成、张献忠等是流寇 。成不了大事 。剿来剿去 。几次让李自成、张献忠等死灰复燃 。
到了崇祯末年 。李自成乘北京、直隶一带明军空虚 。直接杀向北京 。李自成一路几乎没遇到抵抗 。一路明军或逃跑、或投降 。势如破竹 。
得到李自成已兵临城下的消息 。北京城顿时乱着一团 。朝庭关于南迀南京南直隶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被紧急提上日程 。但最终被否决 。什么原因导致崇祯判断失误 。出此昏招呢?
一、历史上北京数次被围 。都有惊无险 。崇祯君臣认为 。明朝的北京多次被蒙古人、关外的后金包围过 。都有惊无险 。北京城防坚固 。但他们忘了一点 。蒙古人、后金打到北京 。是异族抢掠 。他们呆不长 。同时京城内外老百姓同仇敌忾 。李自成打北京 。是汉人 。北京守军空虚 。还有人主动投靠李自成 。投降开城门 。企图一官半职 。崇祯就这样在北京被困住了 。
二、东林党人不仅坐而论道 。而且反对南迁 。到了崇祯帝时代 。东林党人彻底的成了呱呱叫的水鸭子 。不仅乱叫唤 。还滑溜 。他们在北京呼风唤雨 。关系盘根错节 。根深蒂固 。有巨大的家产和利益 。如南迀会怎样呢 。南京有整套的朝庭班子 。朝庭到了南京 。东林党就成外人了 。南京的官员很多是当年东林党人看不顺眼的人 。被贬到南京坐冷板凳的 。北京的东林党人南迁到南京 。这批人一定会让东林党人很难看 。
三、崇祯固执 。相信勤王的力量 。当时山海关前线很紧张 。后金与大明都大军云集对峙 。双方都不敢撤兵 。害怕撤兵引发对方的进攻 。这种重兵对峙完全是崇祯造成的 。当时后金也很紧张 。大明大军云集山海关 。后金也害怕崇祯举全国之力攻击后金 。不得不也集结重兵于前线 。这样山海关前线的兵不能调 。而在内地勤王调兵 。在时间上来不及 。空间上距离远 。人家李自成都进居庸关了 。勤王的诏书还在路上 。李自成的队伍爬城墙了 。东林党人还在打嘴仗 。崇祯一看不是个事 。到煤山歪脖子树上上了吊 。
四、崇祯顺利南迀的成功率只有一半 。当时大明地界到处是流民 。到处是所谓的义军 。崇祯南迀 。目标明显 。地动山摇 。很可能要遭到义军的攻击 。第二个问题来自内部 。崇祯南迀 。很有可能使当年唐朝安史之乱、唐玄宗逃跑时马嵬坡的事件重演 。不仅会要了贵妃的命 。还有可能要崇祯的命 。崇祯生性多疑 。刚愎自用 。他对南迁南直隶能不能成功 。充满了怀疑 。
崇祯死了社稷 。标致大明正式灭亡 。虽然后来有南明 。那是明室小宗 。外宗的地方割据政权 。不作数 。
其他观点:
谢邀 。明朝末年 。在接连出昏招逼死名将孙承宗之后 。李自成大军已经逼近北京城 。崇祯皇帝虽然有下诏号召各路官军勤王 。也曾与群臣讨论南迁之事 。但最终选择困守北京城 。试图固守等待勤王之师来救驾 。崇祯皇帝之所以没有南迁以东山再起 。主要是出于以下方面考量:
【李自成即将兵临城下,南迁已成唯一出路,崇祯为何选择坐以待毙?】一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传统思想在作怪 。怕担负历史骂名 。从史料来看 。崇祯皇帝是自卑又自尊心很强的人 。他立志要挽回大明颓势 。在位期间很想有所作为但形势比人强 。北方各地烽烟四起 。李自成已经逼近北京 。在这种情况下 。崇祯皇帝手里无强兵无军饷 。此时如果弃城南逃 。他怕无颜死后面对列祖列宗 。这等于拱手将帝国北部江山让给李自成 。他怕重演当年宋室南渡故事 。北方江山就此易主 。崇祯皇帝不愿意担负历史骂名 。这是他难以抉择是否南下的重要因素 。
二是北京的官僚集团出于自身利益阻止崇祯皇帝南下 。留在北京的以东林党为代表的各部大臣不愿随同皇帝南下 。多次劝阻 。因为一来他们是北京的官员 。到了南京 。那里还有另一套完整对应的政府机构 。去了之后这些北京的官员就没了位置和好处 。二来北京的官僚集团家业大都在这里 。一旦仓促南下 。他们这些官员必定损失惨重 。因此 。留在北京的大臣们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劝说崇祯皇帝固守北京 。许多大臣都做了两手准备 。暗地里与李自成大军联络 。一旦大势已去就转而为新朝服务 。对他们来说 。留守北京更稳妥有利 。事实上 。崇祯皇帝有心南迁 。但这个问题不能自己提出 。最好是有群臣附和 。自己再顺水推舟 。大事可成 。但群臣们坚决不给皇帝台阶下 。导致南迁搁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