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是谁发明的 天文望远镜是谁发明的?( 二 )


戏里戏外的望远镜
伽利略对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最重要的一项是证明了哥白尼针对“地心说”提出的“日心说” 。他能证明“日心说”,是因为他在前人基础上造出了能看清星球的最好的天文望远镜 。布莱希特在话剧中将伽利略的这个功绩写成一个疑案,让观众觉得伽利略有掠美之嫌,这颇为求全责备 。早期的科学发明大多是在版权还不明确的情况下一个接一个不断改进的,伽利略的望远镜应是他自己设计加工的升级版 。
而望远镜,正是区别和连接伽利略与开普勒这两位科学家的一个重要点 。开普勒凭想象写了一本《宇宙的奥秘》,寄给伽利略,希望得到他的肯定;伽利略却否定了他的假说,坚持用望远镜看清星球的形态作为科学推论的基础,还给开普勒寄去了一架望远镜 。从那以后,他俩就经常写信讨论各自在望远镜中看到的天象 。
望远镜既是贯穿全剧的道具,又是一个绝妙的隐喻 。人人都能欣赏灿烂星光,但谁能参透浩瀚天穹的奥秘?只有借助高倍望远镜,才有可能看看星球的面目 。有了望远镜,伽利略才能这样唱:“别被双眼蒙骗,别凭想象断言……熬过了无数个日落,星星的消息在眼前闪烁 。过去我独自在困惑,许多事未曾想象过;但如今有了不同,渐渐把思绪勾勒出轮廓 。”好的戏剧也可以成为一架“望远镜”,帮助观众认识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有着一定距离的人和事 。
《星际信使》是上海文化广场近年来引进韩国班底再翻译 *** 的第四部小型音乐剧 。这种仅由两三个演员演出的音乐剧,在音乐剧的大本营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几乎看不到,外百老汇的中小型剧场偶尔有之,但并不多——两个人的《长腿叔叔》是来自外百老汇的极少数例子之一 。
上海文化广场的 *** 团队慧眼独具,发现了首尔大学路上中小型剧场“发明”的这一罕见的类型,认为这种“小而美”模式比如雷贯耳的豪华音乐剧更适合中国观众的需要,决定引进一个系列,并与原创团队合作进行一定的本土化改编 。之前的《我的遗愿清单》《拉赫玛尼诺夫》《也许美好结局》都已巡演多轮,颇受欢迎 。这些戏“卡司”虽小——最少2个、最多4个演员,但格局不小,一般都在中型甚至大型剧场演出 。演《星际信使》的上剧场600多座,舞台上一个浩瀚的蓝色天穹、弧形的角度让观众感觉身处一个大型天文馆内 。灯光投影在天穹上的变化与演员看天的表演融为一体,成为该剧的另一重要“看点” 。
“小而美”音乐剧模式
“小而美”音乐剧的成系列开发说明,一部分戏剧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望远镜”,能根据中国观众的需要去聚焦并遴选适合的戏剧样式 。
自100多年前引进西方戏剧以来,中国戏剧的话语系统用的大多是西方的概念术语 。最早主导引进的老前辈眼光很厉害,他们根据国内启蒙救亡的紧迫需要,选择了引进的主要样式——现实主义话剧,合理地忽略了以歌舞演故事、娱乐性较强的音乐剧 。40多年来,我们学习引进的条件优越不少,却没学来很多让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戏剧 。很多人只知道接过西方老师给我们的“望远镜”来看他们的戏剧,甚至在那些身居象牙塔的教授眼里,最高级的戏剧是连西方老百姓也看不懂却便于学者写论文的各种新奇花样 。而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剧竟被视为不值得研究,就因为观众最多,而教授们不屑于从众“随俗” 。一些中国学者也认为音乐剧“俗”,但他们很可能并未看过多少音乐剧,而是跟着西方教授人云亦云罢了 。
后来,音乐剧的市场大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国内也开启了引进 *** 音乐剧的热潮,但主要是实践者在忙,仍很少看到关于音乐剧的深入研究 。30多年来,我国引进和模仿的音乐剧绝大多数是百老汇和西区的模式——主要是以早期“四大音乐剧”为代表的豪华音乐剧,大投资、大舞美、大卡司 。这样的剧并非不好,但南橘北枳不宜学过来演好 。百老汇一部新音乐剧要在同一大剧场驻演一年400多场才能收回成本,而在主要靠巡演生存的中国演出市场,大音乐剧的成活率实在低,政府补贴再多也难以维持 。韩国的情况多少有些相似——也没有百老汇和西区那么大的音乐剧市场,因此他们在向欧美学习以后,自创了这种更符合他们国情的“小而美”音乐剧,刚好也较为适合中国观众的需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