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鬼李白 古诗带图 驱鬼 李白

驱鬼 李白,一技能可以位移,二技能可以眩晕,大招更是无敌,但是这个英雄也是非常需要操作的,所以玩的好的李白也是非常厉害的 。不过这个英雄操作难度比较高,需要一定的意识,而且还要预判敌人的走位,所以很多玩家都不会玩 。但是如果你会玩的话,那么你就是王者了 。因为李白不仅伤害高,而且灵活性非常高,在团战中可以打出爆炸伤害 。但是这个英雄也是有缺点的,那就是太脆了,一旦被控制就没有办法逃脱了 。
“折柳寄情”,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这一中国式道别惊艳世人 。
就“折柳送别”环节,张艺谋表示,这个环节是自里约奥运会开始的规定动作,为了缅怀逝者 。但对中国人来说,“柳”还有赠别的意涵 。
对“柳”这一意象,中西方都不算陌生 。杨柳青青,无论在东西方都是季节转换,春天来了的意思 。
在中国文化中,柳有驱鬼驱邪之功,也可用来表达少女之美,但常见的,还是借由它来表达依依离别之意 。
749年,李白漫游金陵,与友人分别时,他写了一首《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西南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诗中所说的便是古人折柳赠别的习俗 。
中国人常说:“迎客松,送客柳 。”将杨柳这一意象用在各国选手即将离别中国之际的冬奥会闭幕式上,再合适不过 。
这一意象,中国人自然懂得,那么,外国人看得懂吗?

驱鬼李白 古诗带图 驱鬼 李白

文章插图
金昌送别(局部) 明·唐寅
其实,在西方文化中,“柳”(willow)也是常见的意象 。与中国相同,它也有驱鬼驱邪之功,也有表达女性之美的作用 。
除此之外,缅怀逝者,也是西方固有的“柳”的意涵 。在西方的文艺作品中,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奥赛罗》《哈姆雷特》,都能看到“柳”的这个意涵的展示,它被用来表达“痛失所爱”或“被情人遗弃”的悲伤 。英语习语中便有一句俗语:wear the willow 。这是因为柳树柔软的树枝下垂,使它看上去多愁善感,让人感觉悲痛之故 。从这点看,或许西方人更懂得闭幕式上“折柳送别”这一幕的意味 。
当然,在现代英语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用柳条来表示悲伤了,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一种稍显陌生的表达方式,但“柳”这一意象,仍然是西方人的日常审美对象 。东方式的“柳”,西方人也并不陌生 。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美瓷器中开始流行东方式的“杨柳”图案装饰 。
驱鬼李白 古诗带图 驱鬼 李白

文章插图
这种“杨柳式”图案最初是通过贸易从中国进入英国的,随着茶叶在英国上流社会的普及,“杨柳式”瓷盘的消费需求逐渐加大 。后来,英国开始自己生产这种图案瓷盘 。有文献记载,1790年左右,西方首次采用这种源于中国瓷器装饰画的图样 。这种杨柳式的图案场景很固定:一棵垂柳(weeping willow),一条船,还有桥、树、塔、鸳鸯等 。
他们甚至还为此附加了一个中国式的故事:
河对岸的贫穷男子爱上了富家女,并带其回家,行至桥中间的杨柳下,富人知道后大怒,乘船来追,私奔的二人在上天的帮助下,最后化作飞鸟飞去,过上快乐的生活 。
“柳”在这里的意涵非常隐晦,它被当作故事发生的背景看待,但同时它也有被“棒打鸳鸯”的悲伤之意,它的意涵还是西方式的 。
西方人对杨柳的东方式表达,更为熟悉的可能是中译英的诗《采薇》 。诗词中的杨柳有“送别/挽留”之意,源头可追溯至这首诗 。西方对《诗经》的翻译可追溯至17世纪,1626年,比利时人用拉丁语翻译了《诗经》,1698年,法国人马若瑟翻译了《诗经》中的8首诗歌,这8首诗歌后来两度被翻译成英文,英语读者正是由此接触到《诗经》 。19世纪,理雅各翻译了全本《诗经》 。《诗经》渐渐成了关注中国文学的西方人的必读书目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