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里50元为什么51元 我手里有50元钱剩余51答案( 四 )


适应是感知的标志 。如果你能感知某样事物,你就有可能适应它,包括它的亮度、颜色、方向、形状和运动 。因此,如果数量是被感知到的,人们也应该能够适应数量 。这正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戴维·伯尔(DavidBurr)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的约翰·罗斯(JohnRoss)——两位视觉研究者——在200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的 。
伯尔和罗斯的研究发现,如果先注视一组包含很多点的阵列,那么再看到一组点数中等的阵列时,点的数量看起来就会更少 。例如,他们发现,当被试者盯着400个点看30秒后,再去看一组100个点的阵列,他们会认为这组只有30个点 。因此,就像适应刺眼的阳光一样,我们的眼睛也会适应大量的数量,从而展现出惊人的视觉效应 。
然而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的弗兰克·杜金等研究者质疑,这种适应可能并非针对数量,而是针对纹理密度(图案在给定空间区域出现的频率) 。因为如果点的数量增加,而它覆盖的面积保持不变,图案的纹理密度也会增加 。但视觉科学家凯文·德西蒙、金敏贞和理查德·默里在2020年的一项研究中专门区分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发现在排除了纹理密度的影响后,观察者依然会适应数量——虽然听起来很奇怪,但人类的确能看到数量 。
4、数量感与数量
尽管有大量证据支持,但当代的经验论者——那些支持洛克和米尔的传统观点,并相信所有数学能力都是后天习得的人——仍然对人类天生具有数量感持怀疑态度 。毕竟,社会传统往往认为算术是艰苦学习后才能获得的能力,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但现在我们却要相信婴儿也会数学 。
在心理学的历史上,的确曾经历过过度解释动物数学能力的时期 。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往往会被严厉警告要小心“聪明汉斯效应”,这个效应是以一匹马的名字命名的 。起初,人们相信这匹马能进行复杂运算(更不用说它看时间和用德语拼写长单词的能力了) 。但后来发现,它只是在回应驯养师微妙的动作暗示 。如今,研究人员极其小心地避免无意中给受试者提供类似的暗示,但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
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哥分校的拉斐尔·努涅兹认为,数量感根本不能代表数量,因为数量是精确的:30恰好比29大1,又恰好比31小1 。相比之下,数量感是不精确的:如果你看到屏幕上闪烁着30个点,你只能大致知道有多少个点,但无法确切地知道有30个 。努涅兹的结论是,无论数量感代表的是什么,它都不可能是数量本身 。正如他在2017年发表于《认知科学趋势》的一篇文章中所说:“比如,一项关于数量的基本能力,应该要求人们对数量8和数量7绝对会呈现出不同的反应,而不仅仅是经常或极有可能认为8不同于7 。”
对此,我们在2021年发表于《行为与大脑科学》的文章中给出了回应 。这种担忧并不合适,因为任何数量都可以被不精确地表示 。你可以将某人的身高精确地表示为1.9米,但也可以不精确地表示为接近2米 。同样,你可以将口袋里的硬币数精确地表示为5个,但也可以不精确地表示为几个 。你分别描述了身高和硬币数,改变的只是你如何表示这些量——精确还是不精确 。因此,数量感的不精确并不代表它是与数量无关的属性 。
这似乎是一个语义学的问题,但却有着实质性的意义 。如果我们按照努涅兹的观点,认为数量感并不代表数量,那么就需要说明数量感代表的是什么 。而目前没人有更好的想法 。在许多关于数量感的研究中,其他变量——如密度、面积、持续时间、高度、重量、体积、亮度等等——都已经被很有效地排除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