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擒方腊之后,鲁智深为何选择圆寂?


那天深夜 。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内听到钱塘江潮信的声音 。误以为敌军杀来 。操起禅杖准备迎敌 。结果僧人告知这是潮信 。每年准时而来 。鲁智深忽然想到师父智真长老的话:“听潮而圆 。见信而寂 。”心中忽然顿悟 。洗了一个澡 。留下一首诗 。果断圆寂去了 。这就是水浒中写得神乎其神的鲁智深圆寂的故事 。出现在宋江征方腊胜利后 。是水浒传整个故事的大结局之一 。施老先生之所以给鲁智深安排这样的结局 。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

《水浒传》中,擒方腊之后,鲁智深为何选择圆寂?

文章插图
一 。鲁智深圆寂是角色使命的需要 。
鲁智深可以说是水浒中的主角之一 。戏份丝毫不逊色宋江 。作者用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流传千古的故事情节 。塑造了一个行侠仗义、敢说敢干的脍炙人口的英雄人物 。这个人物在水浒中较早出场 。一直推动着水浒故事的整体发展 。到最后擒拿方腊 。梁山走向大结局 。鲁智深基本完成了自己在小说中的使命 。他武功超群、行侠仗义、不图名利、战功赫赫 。也是一种功德圆满 。
《水浒传》中,擒方腊之后,鲁智深为何选择圆寂?

文章插图
二 。鲁智深圆寂是佛家使命的需要 。
作为一名不守清规戒律的佛家弟子 。鲁智深似乎与佛教宗旨相去甚远 。但是 。善良是他的本根 。侠义是他的本因 。利他是他的本质 。鲁智深用一生的从不为己诠释了佛家“我入地狱”的真谛 。与那些只会烧香拜佛的弟子相比 。鲁智深显然层次、功德更高 。另外 。佛家讲究的是机缘 。鲁智深能进入佛门是一种机缘 。擒拿方腊是一种机缘 。最后闻潮信而顿悟也是一种机缘 。在这多种机缘、多重因素的作用下 。鲁智深才会达到佛家的最高境界 。。最终圆寂成佛 。
《水浒传》中,擒方腊之后,鲁智深为何选择圆寂?

文章插图
三 。鲁智深圆寂是艺术感染的需要 。
水浒传之所以能成为流传千年的四大名著之一 。其深厚的艺术感染力也是重要原因 。鲁智深闻潮圆寂 。环境烘托得当 。艺术感染非凡 。用动态的潮水、巨大的声响、诚信的比喻 。反衬出圆寂的顿悟、死亡的落寞 。成功营造出了一种神秘而不可言说的氛围 。也让读者在惊心动魄中感受到唏嘘不已的心理落差、深刻深厚的文化内涵 。
《水浒传》中,擒方腊之后,鲁智深为何选择圆寂?

文章插图
我是义薄云天蒋麻子 。专注水浒 。专注文化 。欢迎讨论、关注 。谢谢阅读 。
其他观点:
这种问题意义大吗?如果不是专业研究水浒的人士不必探讨这么深入的 。
其他观点:
这话说得 。圆寂还能不选择?提问的人脑子抽抽了吧!圆寂就是死亡 。这是主观意志能左右的?这个历史上还有人能硬挺着不死?秦始皇够痴迷长生的了吧 。最终还是挂了 。而且道教的长生本身也是相对概念 。求的是长 。而不是永 。很多人将长生等同于永生 。这本身就是扯淡的事情 。鲁智深一和尚 。打仗征战了半辈子 。身体枯竭 。该死的时候到了 。谁也挡不住 。
虽然原著中智真长老对鲁智深的人生进行了剧透 。但是从大方向看鲁智深的人生也是无法改变的 。他能够在战争中悟道 。最终“放下屠刀立 。立地成佛”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 。武松从二龙山起就跟随鲁智深修行 。到死也没有悟道 。当然武松活得了很长的生命 。据说活到八十多岁 。这也非常值得了 。
【《水浒传》中,擒方腊之后,鲁智深为何选择圆寂?】小说作者施耐庵用钱塘潮水的潮汛和鲁智深的圆寂相结合 。这是营造一种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推崇的天人合一的景象 。这既是艺术性的写法 。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 。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小说中都会有神话性质的梦境、异象、祥瑞等等情节 。其实也是这种出发点 。从某种角度出发来看 。这种天人合一的写法也是小说中角色神性的体现 。也标志着对应的角色在故事中的正统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