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全文翻译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翻译注释( 四 )


太后曰:“何也?”对曰:“太后嫁女诸侯,奉以千金,赍地百里,以为人之终也 。今王愿封公子,百官持职,群臣效忠,曰:‘公子无功,不当封 。’今王之以公子为质也,且以为公子功而封之也 。太后弗听,臣是以知人主之不爱丈夫子独甚也 。且太后与王幸而在,故公子贵;太后千秋之后,王弃国家,而太子即位,公子贱于布衣 。故非及太后与王封公子,则公子终身不封矣 。”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
太后曰:“老妇不知长者之计 。”乃命公子束车制衣为行具 。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
可以看出,两篇文章的套路是一样的,很可能有一篇是在另一篇基础上做的改编 。《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到了《史记》中,司马迁又进一步对它做了改编,《战国策》中提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史记》则说“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 。赵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又添加了“拔三城”,在《战国策》中有一篇《秦攻赵蔺、离石、祈拔》提到秦攻占赵的蔺、离石、祈拔三城,大概太史公以此乱入或者另有参考 。
最后,逻辑上的对照 。《触龙说赵太后》自身文本中的历史逻辑是无懈可击的,但如果真将其视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放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则漏洞百出,以此我们也可纠正这篇散文带来的历史性误导 。从内容上来看,似乎《陈翠合齐、燕》这篇文更原始一些,结合当时的历史事实,陈翠合齐、燕,只是想使得齐、燕交好,而非因为外部有战争,逻辑上似乎也比《触龙说赵太后》更合理些 。此外,“赵孝成王元年”,触龙说赵太后,而五年后,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国一下子动员四十万士兵到了上党,赵国的家底可见一斑,五年前,绝不会是秦急攻之,赵国就岌岌可危了 。
另外,明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清蔡元放点评)广采《左传》《国语》《史记》以及秦汉典籍二十多种,虽然在细节上有敷衍、润色的地方,但大要上则基本与事实相符,而该书在提到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之事的时候,居然未采用《触龙说赵太后》这一著名的文本,大概他也觉得这段说辞不够合乎情理吧,于是关于这段历史,该书又推演出这样一段文字:
(秦)命王翦为大将,伐赵,拔三城 。是时赵惠文王方薨,太子丹立,是为孝成王 。孝成王年少,惠文太后用事,闻秦兵深入,甚惧 。时蔺相如病笃告老,虞卿代为相国 。使大将廉颇帅师御敌,相持不决 。虞卿言于惠文太后曰:’事急矣!臣请奉长安君为质于齐以求救 。’太后许之 。原来惠文王之太后,乃齐湣王之女 。其年齐襄王新薨,太子建即位,年亦少,君王后太史氏用事 。两太后姑嫂之亲,亲情和睦,长安君又是惠文太后最爱之少子,往质于齐,君王后如何不动心?于是即命田单为大将,发兵十万,前来救赵 。
该书认为赵太后是齐湣王的女儿,而这时候齐国也是政权交替,齐湣王的儿媳妇主政,两太后姑嫂之亲,亲情和睦,赵太后很放心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并没有什么舍不得,也未有大臣强谏之事 。当然,《东周列国志》毕竟是一部小说,但从某方面来说,小说最注重逻辑,它的选择,文本的生成,也更符合逻辑 。《东周列国志》虽然从内容上来说,不一定是事实,但从逻辑上一和《触龙说赵太后》比较,就显现出《东周列国志》对这件事的描述更为合理 。
《触龙说赵太后》虽然只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不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但类似的文学作品,实际上又都存有文史互证的价值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善为史者”“能于(小说)非事实中觅出实事 。例如《水浒传》中‘鲁智深醉打山门’,固非事实也,然元、明间犯罪之人得一度牒即可以借佛门作逋逃薮,此却为一事实 。《儒林外史》中‘胡屠户奉承新举人女婿’,固非事实也,然明、清间乡曲之人一登科第,便成为社会上特别阶级,此却为一事实 。此类事实,往往在他书中不能得,而于小说中得知” 。《触龙说赵太后》这部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虽然整个事件未必为真,但各个国家之间派人质为真,“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王宫卫士穿黑衣为真,等等 。所以我们读《战国策》,既不可做出历史倾向性的误读,也不应忽视文本中含有的历史价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