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地区的代表菜肴有什么?


谢谢邀请!闽南菜没有吃过 。无法回答 。
其他观点:
闽菜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闽南菜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涵盖了福建泉州、厦门、漳州“闽南金三角”地带的菜肴 。和台湾、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菜肴有重要的渊源关系 。
闽南菜清鲜香脆 。注重调汤估料 。口味清淡 。酸甜适宜 。中西合璧 。变化无穷 。它的烹调技法多样 。有炸、炒、煮、炖、焖、煎、卤、火可、火工、淋、蒸等 。
菜系起源
泉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设州至今已有1233年历史 。拥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本土文化(也称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丝文化等多元文在这里融会 。并发扬光大 。中原文化是远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传入泉州 。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动乱不安时期 。北方汉人成批入闽避难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衣冠南渡” 。这时和随后入闽的汉人 。共分为三大批 。由上层到下层 。形成了三次入闽高潮 。多半集中居住在晋江沿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的地方 。和散居在晋江边海地区 。中原汉文化对泉南文化的开发、形成、繁荣经济 。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入闽的汉人既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生产技术 。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古老的饮食文化 。一些烹调技术至今保存 。如“羹”类食品 。北方用于称呼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而泉州的肉羹、虫豪仔羹、粉羹则保留了最古朴的烹调方法 。海丝文化起源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明朝郑和下西洋是海丝之路的延续 。特别是唐宋以来 。随着泉州对外通商 。四方商贾云集 。经济贸易及多元文化交往日益繁荣 。例如泉州厦门独有的“沙嗲”类食品 。就是中外饮食文化交融的见证 。京、广、苏、杭及海外等地烹饪技术也相随传入 。结合本土文化和风土人情,逐步发展形成了闽南菜体系 。闽南菜应该是多元文化结合的结晶 。源于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丝文化的重大影响而形成 。闽南菜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 。博采各路菜肴之精华 。对粗糙、油腻的习俗 。加以调整变易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除本身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极大外 。还不断通过引入输出烹饪技术 。逐渐朝着精细、清淡、典雅的品格演变 。形成了新的泉州菜系 。
风味特点:
泉州地处山海之合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 。背负群山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大地常绿 。四季如春 。沿海地区海岸线漫长[2]。浅海滩涂辽阔 。鱼、虾、螺、蚌、鲟、蚝等海错佳品常年不绝 。并且盛产稻米、蔗糖、蔬菜、水果、尤以荔枝、龙眼、柑桔等佳果誉满中外 。山林溪间盛产茶叶、香菇、竹笋、石笋、石鳞、河鳗、甲鱼、穿山甲等山珍野味 。有“茶笋山木之饶遍天下”、“鱼盐蜃蛤匹富齐青” 。还有诸如“两信潮生海接天 。鱼虾入市不论钱”、“蛏蚶蚌蛤两施舌 。入馔甘鲜海味多”等诗句 。都是古人对泉州富庶的高度赞美 。同时 。海上交通便捷 。受广浙等沿海辐射 。泉州地区烹饪原料种类十分丰富 。既有山珍 。又有海味 。为闽南菜的形成提供了物质保证 。泉州又是沿海开发最早的城市 。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明朝郑和下西洋也是从这里起锚 。从外洋引进了不少的“舶来品” 。如咖喱、的椒、沙茶、芥末等香辣型的调料 。形成了一种以闽味为主体 。又多渠道吸收“西味”的闽南菜风格 。如今古城泉州的风味 。除小吃仍旧保持古色古香的特色外 。多数大菜 。已随着改革的春风 。改变了过去配料多多、鲜味浓浓的传统 。更适应于现代人的口味 。
代表菜品
面线糊

闽南地区的代表菜肴有什么?

文章插图
传说 。面线糊的产生也跟艰苦的生活有关 。乾隆下江南时 。来到一个叫罗甲村的小村庄 。那时正值粮食短缺的时候 。村民全都穷得揭不开锅 。为此村民急得是团团转 。实在想不出要弄什么吃的来招待皇帝 。乾隆在一秀才家门口下了轿 。村里人都替秀才捏了把汗 。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 。在墙角找到一些往年丰收时啃剩的猪骨头和鱼剌 。洗干净后下锅熬出一碗汤 。又去柜子里扫出一把面线碎和一把木薯粉 。和着就做出了一碗面线糊 。乾隆吃后 。感觉味道非常鲜美 。马上问这“龙须珍珠粥”是用什么做的?这秀才妻子真是巧 。立即大胆回答 。这是祖传秘方 。用上等面线和特等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 。皇上大大赏赐这个巧媳妇 。面线糊也就这样传开来 。
扁食
闽南地区的代表菜肴有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