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的素材事例关于亲情的素材摘抄( 三 )


1931年8月11日:做《水》的工作,把封面装好这才大功告成;
从宗和的日记可见,《水》最初创办时为月刊,但出版日期不定,到1931年8月27日已经出了25期 。根据张家小五弟张寰和先生推测,“关于《水》的确实创办时间,如今很难准确记得,根据宗和大哥的日记,为每月一期 。1930年11月13日出版总第15期,1931年8月27日出版总第25期 。依此推算,可能创办于1929年8月 。”
张家孩子的水社创办《水》
张家三子、音乐家张定和曾撰文回忆张家孩子成立社团的旧事:“1928年我12岁时,和四弟、五弟寰和,还有紧邻小友高奕鼎等组成一个文艺爱好者的社 。我们都住在苏州城内近小河、小桥的一条小巷——九如巷中,社名就叫九如社 。”
1928年还谱写了社歌:“九如巷中九如,我等振起精神 。前途之广大永无尽,努力努力向前进 。”10岁的四弟宇和作词,12岁的定和谱曲 。对于三哥的回忆,张家小五弟张寰和则有不同的记忆,他记得姐姐和大哥最早成立的文艺社团,叫水社,后来其他哥哥又成立了九如社,当时嫌他年纪小,就不带他加入 。他小时候顽皮,就拉起了自己的“队伍”,趁着哥哥们社团开会,就过去捣乱,被哥哥们一顿好训,还编了词训斥他:“九如巷中强盗头,戳戳捣捣扔砖头 。你不要以为是没人管,吃苦的日子在后头”云云 。于是张寰和就和巷子里的孩子们成立了涓流社 。不过几经变迁,几个社还是自觉合并了,并出了刊物《水》 。姐姐哥哥们自然是出版的主力队员,但也有窦家兄弟、周有光等人做“外援” 。
在平时《水》的出版上,父母基本是不管事的,任由孩子们去自由完成采写、
《水》的文章不限题材,散文、小说、诗歌、杂文等都可以刊登,当张家的孩子陆续出去到外地上高中、大学时,《水》仍没有停刊 。有一年,因为江浙战争,张家全家搬迁到上海避难,但《水》仍旧照常出版 。
直到抗战时期,这个刊物还在张家人手里传递着,张家的朋友、戏剧研究学者赵景深曾撰文回忆:“抗战期间,他们姐妹弟兄,流转各地,但仍编订抄本刊物,轮流邮寄 。我曾在立煌安徽学院与宗和同事一年半,看到他们的家庭刊物《水》 。这是二姐写的诗,她害了怀乡症,就以此为题 。三姐的外子沈从文和孩子虎雏都有大作在上面 。刊末订有规约:一、收到刊物的人须将他的近作附在里面;二、刊物到后,一星期以内请寄予某人 。这的确很有趣 。”
按照张家人的说法,《水》在抗战期间停刊了 。后来战后忙于复兴乐益女中学校和各顾家庭,《水》也没有继续办下去,而那些先前出版的《水》也因为战争下落不明 。这是最为可惜的事情 。
八旬老奶奶让《水》复刊
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北京的张家二女允和就打算复刊《水》 。那时她已年过八旬,由于年事已高,不是没有过身体或其他方面的考虑 。但到了1996年年初,她还是撑起了复刊的旗,在当年2月出版的复刊第一期上,允和的复刊词这样写道:
六十六年前,我们张家姐妹兄弟,组织了家庭小小的刊物叫《水》 。那时我们年少,喜欢水的德性 。正如沈二哥(沈从文)说过:“水的德性为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侵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从不受它的影响 。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极容易就范 。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 。
如今,我们的“如花岁月”都过去了 。但是,“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我们有下一代、下下一代 。我们像细水长流的水一样,由点点滴滴的细水,流到小溪——流到小河——流到大江——汇入汪洋的大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