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的素材事例关于亲情的素材摘抄( 四 )


水啊!你是生命的源泉!
允和还在复刊的《水》上发倡议信说:
多少年来我有一个心愿,想写我们的爸爸张吉友 。叶圣陶先生几次催我写,寰和五弟也要我写 。我想,不但要写爸爸的事,还要写我们一家人的真人真事 。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不是我一家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我要发动张吉友一家人,就是我们爸爸的10位子女和他们的配偶来完成,也要他们的子女共同努力来完成 。
首先,大家都来写我爸爸的回忆录 。其次,写自己,写配偶,写子女,甚而至于孙子、重孙都可以 。最后,写在我们家的外人,如教书先生、保姆、门房、厨子等 。
我自幼在家塾念古书,最佩服古人司马迁 。我想用司马迁的体裁,写一篇叫《保姆列传》 。
在复刊号上,还有张寰和先生夫人周孝华女士代写的《编后》,可谓是介绍了《水》之复刊的来龙去脉:《水》,复刊的第一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张冀牖和《水》的事;第二部分是用原件复印张冀牖等人的信和诗词 。
我(周孝华)去年12月来北京,和有光兄(即耀平)、二姐(允和)朝夕相处了两个多月 。二位老人的生活是十分充实而愉快的 。两个人各拥有一台sharp电脑,有光用了七八年,得心应手不必说,而二姐苦苦学习不到一年,《水》的第一部分大半是她一人、日夜敲打出来的,她是用汉语拼音转变汉字打出来的 。她半夜起来、把衣服遮住灯光,怕吵醒有光兄 。有时光线不足,还站着打 。87岁高龄的她,一连七八天紧张地将稿子打出来 。她不但自己打电脑,还培养了六七个6岁到13岁的孩子 。她说:“我们要向世界看,我们要为孩子着想,要为后人留下点东西 。”国家语委的同事们来向有光祝贺90岁生日说:“看到老奶奶学电脑、培养孩子们使用电脑,真叫我们汗颜!”
张家的《水》在北京复刊,引起了各界
张家的《水》除了在张家国内外亲族间流通外,也会给有意的友朋,如叶圣陶后人、范用、葛剑雄、胡忌等 。《水》上发表了大量的张家十姐弟以及配偶、孩子、朋友们撰写的回忆文章和文艺作品,并
第10期时,张允和写了一封信给姐妹兄弟们,即《给无花果树下的人们的一封信》:
亲爱的姊妹兄弟们:
第十期《水》又和大家见面了 。过去九期《水》大都是张家的作品,这期是《水》的回流,都是人家写我们 。我手边收到的有六十多篇,这里只登了不多几篇 。他们夸我们,勉励我们,我们非常感谢他们 。我希望他们以后多多给我们批评和指教……我想,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表现自己的才能,这样才不是虚度年华 。即使是一点一滴的水,也对人类有益 。我在这里希望姊妹兄弟们源源来稿 。凡是能在纸上承载的都要,我们的《水》承载的是“真”和“爱” 。
《水》流向了全国各地,又流向了世界各地 。当《水》出版到第19期时,张允和于2002年8月14日去世 。第20期的《水》即作了一期纪念允和的专刊,封面写着:“你是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但却为了家庭、亲友和祖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大家以悲痛、真挚的情意,写下了纪念你的文章,为你送行 。亲爱的二姐,大家怀念你,九如巷怀念你 。老井庭树依旧在,魂兮归来!”
张家的《水》与世界接轨
根据张寰和先生的自定年谱,2000年2月,允和嘱托五弟寰和:“我已年过九十,《水》13期起正式交给你接编 。”自此,《水》的主编成为张寰和,他虽也已迈入老年行列,但仍接棒继续组织出版这份家庭刊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