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可是李牧面对强秦却能百战百胜,这是为什么?( 二 )


《战国策》中有一个记载:“秦、赵战于河漳之上 。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 。再战而再胜秦 。四战之后 。赵亡卒数十万 。邯郸仅存 。”我仔细分析这个记载 。与秦军的两路出击是相吻合的 。秦军一路攻邺城 。邺城临黄河、漳水 。即“秦、赵战于河漳之上 。再战而再胜秦”;另一路秦军攻番吾 。即“战于番吾之下 。再战而再胜秦 。”
在这次秦赵大战中 。李牧与秦军有过四次战斗 。全部取得胜利 。然而 。这个胜利只能用“惨胜”来形容 。“四战之后 。赵亡卒数十万 。邯郸仅存 。”赵国损失数十万人 。按保守来算 。至少二十万 。这个胜利虽然赢得很艰难 。毕竟是赢了 。除了李牧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做得到了 。
反过来说 。赵军损失数十万人 。秦国却歇了三年没有攻赵 。可见秦军损失之大 。也不会是小数字 。
三年后 。秦军又一次大举进攻赵国 。但这次李牧没有表现机会了 。没有死于战场 。而是死于奸臣之手 。令人扼腕叹息 。其实就算李牧不死 。赵国能抵抗多久 。也是个谜 。实力就摆在那里 。秦国越来越强 。特别在吞并韩国之后 。已迈出统一的坚实步伐;反观赵国 。土地不断地缩小 。兵力也不断被削弱 。与秦国已经完全不是同一级别的对手了 。李牧确实是一位军事天才 。可是天才也不可能一个人战斗 。统帅的水平固然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没有坚实的国力为后盾 。纵然有奇谋妙算 。恐怕也难以长久有效吧 。
其他观点:
谢谢邀请 。长平之战后 。赵国损失数十万计青壮年精锐 。国力大衰 。秦国虽也伤亡惨重 。但白起却依然认为秦军可以趁势一鼓作气灭亡赵国 。后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 。范睢的阻止 。九个月之后白起称病 。六十万秦军在邯郸保卫战失利 。河东六百里被六国侵占 。秦自惠王东出的成果不复存在 。数十年内没有大规模战事 。但秦国力未伤根基 。一统天下的步伐只是延迟 。
分析完背景之后 。再看看题目 。其实说李牧百战百胜有点欠失妥当 。李牧连却秦军 。但不过只有两次战役 。宜安之战和肥之战 。并且在肥之战的正面战场中 。赵军面对装备精良的秦国虎狼之师也是伤亡惨重 。无力再组织追击和反攻 。但也击溃秦军 。获得短暂的稳定 。最后 。面对天灾人祸的赵国 。秦王派王翦讨伐赵国 。。两个当时最顶尖的名将 。就这样在战场上对决 。开战以后 。王翦发现 。李牧不愧是顶级名将 。非常不好对付 。据《战国策》记载 。桓齮作为王翦的部下 。在这一战中战死 。历史上对于这一段的描述较少 。无法还原真相 。甚至不能完全确定桓齮是不是真的战死在此 。但王翦必然是在战场上受了挫折的 。同时的李牧也相对采取了坚守的战略 。也避免了正面野战 。最后反间计死于自己君主之手 。李牧死后 。秦君一鼓作气灭亡了赵国 。
也许很多人会可惜李牧的境遇 。认为死于赵王之手太过可惜 。但王翦与李牧之间的对决不仅仅是军事之间的对决 。更有政治之间的对弈 。这也是王翦相对其他三位战国四大将的亮眼之处 。现实生活的也是如此 。单一的竞争实力并不是全部实力的构成 。能够运用复合的竞争实力 。发挥各种优势 。才是竞争成功的关键 。
其他观点:
长平之战 。白起屠杀赵国四十万大军 。赵国实力大损 。自此以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国的东进 。秦灭六国只是时间上的问题罢了!长平之战以后 。秦国未能乘胜围攻邯郸 。给了赵国以喘息之机 。而后各国联军解救邯郸之位 。虽然暂时挽救了赵之危局 。不过秦国要想统一天下 。必定要先除掉赵国这个强有力的绊脚石 。因此 。赵国的灭亡只不过存在时间上的问题罢了!长平之战以后 。廉颇奔魏 。乐乘战死让赵国陷入了无将可用的窘境 。不过此时正好赵国最后的良将 。也是赵国的一柱擎天——李牧逐步崛起!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可是李牧面对强秦却能百战百胜,这是为什么?

文章插图
要论秦赵长平之战以后 。为何李牧还能够连却秦军 。小编认为主要有两点!
一:李牧军事指挥艺术极为高超 。总能于危难之间化腐朽为神奇!
李牧为将生涯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戍守边境 。抵御匈奴;后期 。连却秦军 。保赵国之万全!(可惜 。李牧一代名将 。最后却死于简称陷害 。死于自己的国君之手 。实在是让人感叹!)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可是李牧面对强秦却能百战百胜,这是为什么?

文章插图
特别是 。李牧大破匈奴之战 。将李牧从幕后推向台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