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是如何成为“国色天香”的?( 五 )


至于无名花匠,则更是藏龙卧虎,不可胜计的了 。宋李格非云:“今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它木,与造化争妙,故岁岁益奇且广 。”正是通过千千万万这样默默无闻的花工的劳作,牡丹才能优选劣汰,异品迭出,惊人眼目,谁见谁爱了 。
段成式《酉阳杂俎》载,长安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唐元和中有一年春天,长出2100朵花,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深紫、黄、白、檀等,有的花面径达七八寸 。像这样的牡丹,今日大概也难见到,足见当时植艺的高超 。
古代,牡丹品种以姚黄、魏紫最为著称 。姚黄前已提及,它是宋朝民间姚氏家中培育出来的 。牡丹本有“花王”之誉,而姚黄独又冠名“花王”,真是王中之王了 。魏紫,千叶,肉红色,出寿安山中,由樵人发现,为后周魏仁浦买去置于园中,遂名魏紫,被称为“花后” 。
他如鹤翎红、九蕊真珠、鹿胎花、玛瑙盘、御衣黄、叠罗、瑞露蝉、观音面、醉杨妃、素鸾娇、万卷书、驼褐裘、睡鹤仙、藕丝霓裳等,花名雅致,珍品极多,难以一一备述 。
许多希贵品种的培育法古人一向是注意技木保密的,并不轻易外传 。
为什么包括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在内的大多数花木专著,对具体花品的如何栽培皆语焉不详,有些记录甚或只是以讹传讹的猜测,为什么上面提到的名品不少其实早已绝种,未能存留下来,想来这是原因之一吧 。《墨庄漫录》有一则记载,就足以怀疑:“洛中花工,宣和中,以药壅培于白牡丹,如玉千叶、一百五、玉楼春等根下,次年花作浅碧色,号欧家碧 。
岁贡禁府,价在姚黄上 。”北宋宣和年间植育出“欧家碧”,约摸是事实,但说成是通过在某些白牡丹的恨基下埋药,从而获得这一绿花品种,以今人眼光看,几无科学恨据,必是无稽之谈了 。
有趣的是,这种门外汉的想象,在清末曾被西太后慈禧顶真照搬了一回,不同的只是她在御花园中所试验的、被她称之为“绿牡丹”的是菊花一类而非牡丹罢了 。
其法是先用许多上好的绿色颜料冲成很厚的浆汁,把一小块空地上的泥土全用这浆汁拌过,然后拣几枝带有碧意的白菊插在里面,每天用搀和着绿颜色的水浇灌 。结果如何呢?清德龄在《御香缥缈录》中不无恢谐地说:“却不道绿色素十九还是给叶子吸收了去,花瓣上依旧只有很淡的一重绿气 。
偶然可以发现几点较深的绿色的细点,便算是天大的奇迹了 。”欲用这类手段来改变花木的品性,自然更要遗笑于方家了 。
在古代,一俟牡丹花团绵蔟时,风雅之士喜欢列筵聚赏,席间歌舞管弦,吟诗作赋,循为常事 。
唐风如此,宋明以降,亦多有之 。清道光时福州人梁章钜在《浪迹三谈》中说:“蒸鲥赏牡丹 。”意谓宴赏牡丹时,须清蒸鲥鱼为馔,以助观花人的雅兴 。自注云:“吾乡每以四时土物与四季名花一一相配,置酒赏之,为韵事 。
如鲥鱼配牡丹,荔枝配荷花,蟹配菊花,蛎配梅花也 。”可见,民间亦例有定约呢 。观花、开筵、张乐、歌吟,这一风俗,成就了多少古代文人的篇章 。李白的《清平调》,作于宴饮之际,就是一例 。
花前把酒,怎不令睿藻泉涌,绮思飞动 。

牡丹,是如何成为“国色天香”的?

文章插图
牡丹,是如何成为“国色天香”的?

文章插图
牡丹,是如何成为“国色天香”的?

文章插图
牡丹,是如何成为“国色天香”的?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牡丹成为国色天香 。是其富丽、丰盈、极艳的外表与中国传统文化喜“象征”的表达习惯碰撞而成的 。
牡丹,是如何成为“国色天香”的?

文章插图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 。自南北朝时期 。牡丹开始作为观赏性植物进行栽培 。牡丹是幸运的 。因为自一开始成为观赏性植物 。它就进入了富贵之家 。当时大多是皇家、贵臣、富贵之家尤其喜欢种牡丹 。
皇家、富贵之家为何喜欢种牡丹?
牡丹,是如何成为“国色天香”的?

文章插图
根源在于牡丹花的外在形态特点 。牡丹色泽艳丽逼人 。而且花朵丰盈硕大 。有一种雍容华贵的仪态 。更有不可逼视的花中之王的气度 。牡丹 。艳冠群芳 。傲视百艳 。
牡丹,是如何成为“国色天香”的?

文章插图
古人注重仪式感 。更喜欢赋物于义 。大约追求富贵的人众多 。所以取牡丹的富丽雍容来寄托富贵之梦 。牡丹逐渐被赋予了富贵的象征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