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你对“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理解?


每个中国人心中 。都有一个苏东坡!
他一生风雨 。却依旧泰然处之 。把别人眼中的苟且 。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
如何才算不辜负生活?那就是珍惜当下 。谁都会怀旧 。谁都会思乡 。最都会苦闷 。可如果只是烦恼 。并不能改善自己的心情半分 。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以梦为马 。诗酒趁年华 。生活 。不止眼前的柴米油盐也曾鲜衣怒马 。坠落红尘 。如果现在 。你正拥有最好的年华 。当自珍惜 。不要让它似流水 。从时光的缝隙间仓促流失 。不要让错过成为一生不可挽回的缺憾 。不要枉读了“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的词句 。

谈一谈你对“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理解?

文章插图
谈一谈你对“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理解?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出自于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原诗如下: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 。微风细细 。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 。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 。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 。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
寒食节过后 。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 。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 。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 。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 。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 。处之期年 。园之北 。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 。放意肆志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 。苏轼登超然台 。眺望春色烟雨 。触动乡思 。写下了此词 。
这首词情由景发 。情景交融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 。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 。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 。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
这首词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是典型的借景抒情 。上片之景 。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 。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更重要的是 。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 。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
谈一谈你对“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理解?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这两句选自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值得一提的是 。“且将新火试新茶”与“诗酒趁年华”并非是相连的一句 。两句表达的情感 。也有所区别 。想要更深一步去理解 。需要结合整首词的创作背景来看 。
谈一谈你对“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理解?

文章插图
全词如下: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
“超然台”是怎样诞生的?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 。本来在京城做官的苏轼 。遭遇了人生一大变故 。他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 。而遭遇排挤 。为了自保 。苏轼自己请求调到杭州做通判(地方上的监察官 。相当于副知州) 。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苏轼倒是给自己挑了一个好地方 。小日子过得也挺美 。可惜好景不长 。三年后(1074) 。苏轼被调到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市)做知州 。名义上是升官了 。可实际上 。待遇大不如前了 。几年前还在京城风光无限 。现在就沦落到当一个“县长”(诸城是县级市) 。落差实在是很大啊 。
苏轼在另一篇文章《超然台记》中 。就对这种落差有详细描写:
谈一谈你对“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理解?

文章插图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释舟楫之安 。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 。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 。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 。岁比不登 。盗贼满野 。狱讼充斥 。
总之 。是交通也不行 。住房也不行 。环境也不行 。治安也不行 。这一年 。苏轼37岁 。年纪已经不小 。却混得这样惨 。不免有些灰心丧气 。
然而 。苏轼毕竟不是一般人 。他很快就摆正了心态 。决心做好一个地方官 。干出一番业绩来 。一两年的时间 。苏轼在密州革除弊政、整顿治安 。并且搞了一些建筑工程 。超然台就是在这个时候建成的 。“超然”二字 。取自老子《道德经》 。“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