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与矫正

一、农村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提出
自卑是人内心的一种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缺乏自信心,课堂上不敢发言,解题效率低;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瞻前顾后等 。自卑心理在整体上可概括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和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两个方面 。
自卑感人人都有,特别是具有生活依附性的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心理调适能力较弱,自卑感可能更强烈 。但是,当学生的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习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心理障碍,这时候就需要给予矫正,否则,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
江苏省宿城区陈集初级中学是一所离城较远的农村中学,经济落后,使学生的自卑心理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之下,更显得突出和加剧 。为了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具针对性、时代性与实效性,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针对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立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题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
二、农村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分析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并对在校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调查,我们认为,自卑心理是学生心理特征的一个正常的组成部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大约在4岁以后就会出现 。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 。其具体成因有多方面:
1.个体心理缺陷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只要处理得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 。”如果排除生理上的某些不足所引起的自卑心理,那么,我们重点要解决的应该是学生心理上的自卑 。
心理自卑多是交往受挫或对自我能力估计过低造成的 。有的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在交往中蒙受羞辱,最后导致心理上的自卑 。有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被归结为自己不聪明或不用功,从而产生自卑、焦虑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
2.家庭暗示 。主要指家庭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引起的后果 。有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但大多数学生因为父母是农民,家庭教育简单粗暴,缺乏正确引导,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如性格内向,胆小恐惧,害怕与人交往,学习没有快乐感等 。
3.学习诱发 。有一个案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某学生平时不爱学习,害怕学习,初一年级刚开始的时候,他的成绩还算可以,进入初二年级后,成绩已下降到班级后几名了 。教师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收效不大 。进入初三后,总是遭到别人的责骂和白眼 。到后来,家长和教师都有点放任自流了 。没有家长的鼓励,没有教师的疏导,在班级舆论的打击下,使他彻底放弃了努力 。这样慢慢地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沦为一名自卑心极强的学生 。
4.自主评价过低 。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不客观,偏高了是自信,偏低了就产生自卑 。特别是对待成年人的批评,他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你越骂我笨,我就越笨,反正别人不会夸我的 。这些不良状况长期积累就导致学生自主评价过低,缺乏自信 。
三、解决农村学生自卑心理的方法建议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真诚沟通 。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是缺乏鼓励,所以,要矫正学生的自卑心理,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朋友”,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他的“自己人” 。通过师生间的真诚沟通和鼓励,去了解问题 。
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学生“松绑”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社会调查、征文竞赛、文艺汇演、义卖义捐等,既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一些共同的思想问题,还能为他们发挥自才能与特长提供舞台 。通过发现学生长处,培养学生自信,从而使他们从内心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在活动中,实现了学校德育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