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骨”本来是三曹用来表达建功立业的壮志,那后来怎么又成为崇尚自然,洒脱的名士的代名词?( 二 )


文章插图
而题主之所以把“魏晋风流”和“魏晋风骨”混为一谈 。就在于正始时期的诗风衍变 。“正始”是魏帝曹芳的年号 。这个时期 。司马氏逐渐势大 。他们代表的士人集团和宗亲集团的冲突就慢慢凸显 。上层的士人、门阀也到了必须要站队的时候 。高层文人大部分是曹魏门生或者血亲 。不愿意出仕司马氏 。但是又不得不面对司马氏的邀请 。于是这一时期 。出现了很多疯子文人 。如著名的“竹林七贤” 。
现在有很多人崇尚自由浪漫的“魏晋风度” 。其实当时那些高级文人都是逼于形势 。不得已而为之 。这些人嗑药、醉酒、滥交、裸奔 。全都瞎胡闹 。就是要作给司马氏看的 。司马家本来就是出于稳定局面想邀请这些高人出仕 。一看个个都是疯子 。也就放弃了 。
这正是魏、晋的过渡时期 。所以后人称这些特立独行的名士风格为“魏晋风度”、“魏晋风流” 。在不是很熟悉诗歌、文学发展史的人眼中 。就和“魏晋风骨”混淆起来 。

“魏晋风骨”本来是三曹用来表达建功立业的壮志,那后来怎么又成为崇尚自然,洒脱的名士的代名词?

文章插图
这个时期的高层文人的理想破灭了 。没有了经国济世、建功立业的想法 。只求平平安安、隐居活命 。思想决定风格 。所以诗风就不再关注社会民生 。而更多地开始进行个人追求——肉体追求和精神追求 。
实际上从“汉魏风骨”到“建安风骨” 。再到“魏晋风度” 。再到后来的“左思风力” 。是经历了“建安时期”、“正始时期”、“太康时期”的不同时代政治权利变更倾轧之下的结果 。
最终南北朝宋齐梁陈的诗歌风格在文人朝不保夕的政治生态下、修辞风格的大流行下 。逐渐放弃了对家国情怀的关注 。进入了形而上的空洞、颓靡的诗文表达方向 。后来的发展就主要集中在音韵学的变化 。从“永明体”到“宫体” 。也就是“齐梁体” 。为唐诗的平仄格律打好了形式上的基础 。
盛唐诗歌在形式上承袭并发展宫体 。在写作上效仿“汉魏风骨” 。融入大唐奋发向上的意象 。终于成就了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盛世飞歌 。
“魏晋风骨”本来是三曹用来表达建功立业的壮志,那后来怎么又成为崇尚自然,洒脱的名士的代名词?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魏晋风骨 。哈哈哈
相信你在问这个问题的时间已经百度过不少答案 。以下纯粹个人观点 。不喜勿喷!
先从两汉说起 。选拔官吏的制度为察举制 。就是由丞相、御史、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 。这些制度造成的结果就是“朝中无人难做官” 。
三国时期以各种世家 。姻亲等串联的形式 。各种结义 。各种联合 。诸葛家族的各为其主 。夏侯、曹氏家族的错综复杂 。都从侧面证实一点 。打架亲兄弟 。上阵父子兵 。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 。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 。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 。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 。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 。家世则越来越重要 。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 。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
【“魏晋风骨”本来是三曹用来表达建功立业的壮志,那后来怎么又成为崇尚自然,洒脱的名士的代名词?】综上 。很多有才能的魏晋读书人 。有很大的天地但是不经过多代的沉淀积累 。想在当时的官场立足是很难的一件事 。他们不崇尚自然 。不洒脱怎么办?修得文武艺 。卖与帝王家 。托物言志展雄心 。“淡”看庭前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