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骨后来也用于指书法风格取法乎上 。趋向于晋人尚韵的书风
其他观点:
文章插图
谢邀 。
“魏晋风骨”本来是三曹用来表达建功立业的壮志 。那后来怎么又成为崇尚自然 。洒脱的名士的代名词?
这里面有概念混淆 。而这种混淆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诗风衍变 。逐渐从家国民生的大情怀零落成文人宴乐、归隐的个人小情调的过程 。
这里面涉及到几个容易让人混乱的词汇:“汉魏风骨”、“魏晋风骨”、“建安风骨”、“魏晋风流” 。人们容易把这几者混为一谈 。实际上在诗风传承演变上确实是不可分割的 。但是各有侧重点 。
陈子昂《修竹篇序》中提出“汉魏风骨”的概念:
文章道弊 。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 。晋宋莫传 。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
写文章的正道被抛弃 。已经五百年了 。汉魏风骨 。晋和刘宋都没有传承到 。但是有足够的文献可以体察前人的正道风格 。
文章插图
很显然 。在陈子昂心里 。晋朝之前的文章风格才是正道 。而这个时期实际上是指两汉和曹魏时期的文学 。其实这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 。两汉 。文学(诗、文)还是掌握在上层知识分子手中 。秉承《诗经》以降文治天下的功用 。诗文必然是以论道(治国之道)为主 。而相对的个人感情抒发作品都是从民间收集的乐府作品 。比如《江南》之类的 。也就是说诗文的上层功用是国事 。而下层民声因为没有文辞修饰一说 。也是朴实无华的 。
而朴实无华的表达方式、内容丰满的主题叙述就是文章的正道——这个直到今天 。也还是这样 。汉魏的诗文正是这种风格 。才会被中国历朝历代文人奉为圭臬 。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 。汉魏时期的朴是“拙朴”、“古朴” 。是文艺创作本身没有提升到修辞的阶段 。而并非文人创作之时的有意为之 。这也是为什么经历了骈文、齐梁体这些极尽修辞的形式主义文体之后 。无论陈子昂、初唐四杰、杜甫、欧阳修等大文人如何纠偏文风 。写作风格都难以再回归到原来的路子上 。
文章插图
因为修辞也是文艺的必要手段 。这种手段一旦从曹植手中诞生 。就不可能再磨灭 。所以我们只能说“返璞归真” 。尽量回到最真的状态 。而“真”并非就是“拙” 。这其中是有区别的 。
这也就是“汉魏风骨”和“魏晋风骨”的形式上的区别 。汉是天然淳朴 。晋就有了文采 。
文艺修辞这种手段正如后来的平仄格律一样 。一旦产生了 。就会在无意中影响创作 。这当然是一种进步 。我们号召返璞归真 。学习汉魏风骨 。实际上是反对齐梁体、骈文的过度修饰 。就好像现在很多人反对格律 。是格律真的不好么?当然不是 。我们要反对 。也只能反对格律的滥用 。格律本身是近体诗入门的一种规则 。无所谓好坏 。
那些不了解而反对的人 。根本不必在意 。这些人就类似于北宋初年的“太学体” 。为反对晚唐体后延的“西昆体” 。而走入另外一个极端 。为了反对而反对 。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却同样险怪奇涩 。这就是追求本真过度的表现 。
相对于艰难晦涩的“西昆体” 。险怪奇涩的“太学体” 。白居易的“香山体”就好多了 。既通俗易懂 。又不流于江湖 。所以成为北宋初最大的诗歌流派 。直接影响了日本诗坛 。
文章插图
所以 。任何一种形式 。任何一种文风 。其初衷都是对前面文风的发展以及修正 。我们要反对的都是他们的矫枉过正 。我们要学习的也只是他们能够适用于现时代的正道 。
“建安风骨”其实是指建安时期的文学 。“建安”实际上是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 。也就是说不管曹魏如何权倾天下 。这个时期还是汉末 。但是建安时期的代表人物“三曹七子”基本上都是曹魏集团的人物 。除了一个孔融 。这十个人对这一时期的诗、赋、文的发展都做了贡献 。在诗的领域 。对建安风骨的推崇甚至高过汉魏风骨 。因为汉朝的诗 。除了乐府之外 。和其他时期比起来实在是太不显眼了 。
这个时期的诗歌 。内容上关注社会、热心政治、心在民生 。风格上雄健、疏朗、悲壮 。格式上上承两汉敦厚淳朴 。下启晋朝玄思空灵 。
推荐阅读
- 大麦若叶青汁可以长期服用吗
- 大麦若叶青汁和牛奶能一起喝吗
- 现在年轻的流量明星,如蔡徐坤、肖战、王一博等人,谁能走得更远?
- 对于胡红梅事件,你有什么看法?是单一现象吗?
- 吃沃柑吃多了会怎么样
- 华晨宇的人气、资源怎么样?他算是流量、偶像还是实力派歌手?
- 水稻稻飞虱多了该怎么打药?
- 沃柑吃多了会上火吗
- “粉丝过亿”明星都有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