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里多次出现“格物致知”大家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万事万物皆有\"理\" 。最高的是\"天理\" 。但也如\"月映万川\"、\"理一分殊\"一样反映在事事物物之上 。如柏拉图所说 。是对\"理念\"的\"分有\" 。自周敦颐、程颐到朱熹 。都持这一观点 。
可以看出 。这一观点很理性、很哲学 。相比起先秦儒学来说 。已经逐步地建立起来儒学的哲学基础 。后世儒学再想超越已经很难了 。
但陆王心学则上接孟子 。并自禅而入儒学 。看上去是极力反对朱熹 。实则是开辟了儒学的另一条简易而艰险的路子——\"简易\" 。是不须要皓首穷经 。当下便是;\"艰险\" 。是一不小心就会离开儒学的方向 。变成禅学、玄学 。
介绍了历史背景之后再看\"格物致知\" 。
格什么物?致什么知?《大学》提出了格物致知却没有说明 。这本身就是一段疑案 。却也给了后人脑洞大开的空间 。朱熹说万事万物皆有定理 。那么这个定理是什么?若是分有天理 。那么天理是什么?这是我以前提出的\"西哲式\"问题 。后来发现这个问法不对 。朱熹所说的天理并不是概念 。不能说问什么是天理 。只能说什么不是天理 。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个共识:\"存天理 。灭人欲\" 。这是打开格物致知谜团的\"钥匙\"!人欲是\"过与不及\" 。也就由此滋生贪念、恶念 。去掉\"人欲\" 。\"天理\"才能昭彰 。因而 。王阳明最初\"格竹子\"失败 。是因为不知\"格\"什么 。不知道是要从竹子身上\"学到\"君子的品行、自然的态度 。只徒费脑筋、殚精竭虑 。自然就神经衰弱了 。
顿悟之后的王阳明 。其实也是围绕\"存天理 。灭人欲\"而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把\"善性\"发明出来 。也就符合了\"天理\" 。诚如四句教中所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
因而 。格物 。就是勇于培养自己的善性 。敢于去除自身的恶性 。才能真正知行合一地\"不装\"而获得\"良知\" 。
其他观点:
“格物致知\"一语出自春秋时代曾参所撰的《大学.右传之五章释“格物致知”》 。此章亡佚 。系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补 。致知 。致 。动词 。推极(朱熹注) 。推到极致 。推到事物的最高点;知 。知识 。致知就是把知识推到极致 。格物 。格 。动词 。穷究;物 。指事物 。事物之理 。事物的道理和规律 。故“格物”训诂为“穷究事物的道理和规律 。其实践意义:欲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推到极致 。就必须穷究事物的规律和道理 。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算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达到最高点 。达到极致 。
其他观点:
对于“格物致知”这个词语 。不管古贤怎么理解 。怎么解释 。而我认为“格物”即是实践 。“致知”就是通过实践获得的真知 。毛主席说过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要亲口尝一尝 。尝一尝 。就是格物 。梨子是酸是甜就是致知 。只想不做 。就不是格物;只想不做 。就不能致知;不亲口尝一尝 。就不知道梨子到底是什么味道 。其实 。“格物致知”就这么简单 。把“格物致知”说得太过复杂 。是不可取的 。
此观点 。仅供参考 。
推荐阅读
- 小朋友的祝福语 妈妈给孩子的儿童节祝福语
- 六一适合送孩子什么礼物 6-12岁儿童必备礼物
- 《盗墓笔记》中的“终极”到底是什么?提到的”它”是谁?
- 从射手座察觉你的老公有没有出轨 射手座老公会出轨吗
- 双鱼座一直都没有说出的心里话吗 双鱼座一直都没有说出的心里话
- 鸽子汤炖多长时间最好
- 你是怎么理解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心即理,事在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
- 鸽子汤放什么材料一起炖汤比较好呢
- 王守仁所说的格物,格字当作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