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 二 )


文章插图
在这种思想的逻辑下。格物致知又有了新的内涵 。这里面的格 。是删除去除抛弃的意思 。就是说 。只有抛弃对外物的依赖 。抵制物质的欲望 。才能达到致知的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很显然是从道家和佛家的观点 。去解释格物致知 。当然 。这种观点不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主流观点 。
对格物致知的理论进行系统阐发的 。要算是南宋的大理学家朱熹 。之所以说是理学家 。是因为程颐、朱熹他们都认为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理 。那么格物的对象就是万事万物 。格物的目的就是穷理 。穷理的目的就是致知 。
关于格物与致知的关系 。朱熹曾经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朱熹说 。格物就像是吃饭 。而致知就像是吃饱 。格物是致知的前提 。致知是格物的结果 。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发展下去 。那么中国将会和西方文化一样 。发展出强大的科学 。问题是 。中国的格物致知的理论 。只是强调要从万事万物中寻扎社会的伦理规范 。也就是说 。格物是为了找到社会伦理和道德修养的途径 。正如朱熹所说 。格物是了解万事万物的“所当然” 。而致知是了解万事万物的“所应然” 。如果人能到全面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那么我们就能成为圣贤了 。
那么问题来了 。万事万物纷繁复杂 。人怎么能够格的完呢?朱熹在逻辑上修补了这样的瑕疵 。朱熹认为 。虽然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理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万事万物还存在一个共同的理 。这就叫做“理一分殊” 。因此 。儒家的特别是朱熹的理学认为 。人的知识是要不断积累的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你要不停地努力 。今日格一物 。明日格一物 。从个别上升到整体 。从特殊上升到一般 。那么就能掌握万事万物的规律了 。

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但是 。心学对此却不以为然 。王阳明一开始就相信朱熹的格物致知 。结果他对着竹子 。格物了七天七夜 。结果一无所得还病倒了 。所以心学就认为 。人的知识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你不需要去那么努力地学习 。你只要回到自己的内心 。发现你内心的声音 。一切就能迎刃而解 。这种认识论 。又有点像禅宗的理论了 。
【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理学的格物致知 。强调的是渐进的努力 。心学的格物致知 。强调是顿悟 。这就像是一个是努力的孩子 。一个是天分极高的孩子 。他们对知识的获取途径和方式不同 。最终都能达到致知的境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