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


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格物致知”是明代文学家王阳明《心学》中总结出来最经典的精华语句 。“格物致知”格什么物?这个问题早有论述 。在这里重述也可 。
格什么“物” 。这个“物”当然不是仅指某一物品或某一产品 。如果指的是这样的物那是很有局限的 。而是物理学科里面阐述的定义上的“物” 。是非常广泛的“物” 。
“格物致知”所格的“物”就是 。宇宙空间形成的万事万物 。宇宙空间就是天与地之间形成的世界 。世界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自然界 。二是人类社会 。再说通俗一点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生的 。变化的 。发展的一切事物 。所以“格物致知”就是格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物” 。
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格物致知”所致的“知” 。就是对事物本质发生变化的认知(良知) 。事物总是在发生变化的 。而且是有规律变化而变化 。格就是看透事物的变化 。这个变化不仅是表面变化而是本质的变化 。说全面一点就是 。事与事 。物与物 。人与人 。人与事 。人与物等 。互为发生对立 。又互为统一的内在因素起决的变化 。就是“知”物体本质变化 。
王阳明发明《大学》古本宗旨 。是这样论述的“大学之要 。诚意而已矣 。诚意之功 。格物而已矣” 。同时还教导人们“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这就是格物 。并可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
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总之 。王阳明的心学经典句“格物致知”所格的“物”与所致的“知” 。与“物”的行为本质形成一个整体(本体) 。那就是“格物致知”的上一句“知行合一” 。
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格:推究;致:求得 。全句意思:穷究事物原理 。从而得到知识 。
【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
【格物致知】的本意是:只有在物事上能够按照法则取舍 。懂得何时"停止"追求"物事 。内心才能获得安静 。才能静下心来考虑问题 。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 。此语中的"格"为法则、标准的意思 。格物就是"遵照法则限止物事 。
后来儒家学者 。特别是[朱(熹)、王(阳明)理学;亦称宋(朝)、明(朝)理学] 。将自已的观点带入"格物致知"中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 。以他们自己的哲学观点诠释了"格物致知"的意义 。
【现代汉语词典】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推究事物的原理 。从而获得知识 。
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好玩的国学先说一下结论 。格物致知在中国哲学史上 。曾经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哲学史上 。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起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 。一种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探究和学习 。从而获得对万事万物的认识 。从而获得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 。通俗点说 。这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而不断获得知识的过程 。这里面的格 。是来的意思 。就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探究 。让万事万物的理 。来到自己的心中 。从而获得知识 。而儒家认为 。道德修养要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 。要先有知识 。然后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第二种看法 。其实与传统的儒家完全不同 。有一些学者认为 。世界是无穷无尽的 。是认识不完的 。正如庄子所说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 。”用有限的生命 。去追求无限的知识 。这就是很傻的行为 。
另外 。中国文化中的道家与佛家 。与儒家的人生观是不一样的 。儒家强调过一种加法的生活 。人要努力 。要奉献 。要实现个人的价值 。而道家和佛家认为 。人要过一种减法的生活 。要尽量减少欲望 。不被外界的万事万物所牵绊 。所迷惑 。所以你看庄子说了一句话 。就能很好地解释这种减法的生活 。他说 。人要“物物而不物于物” 。就是说你不能被物质的东西所限制 。这样才能达到人生的逍遥 。
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