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您认为谁写得更好?


《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都是名垂千古的旷世佳作 。两者行文各有千秋 。犹如“环肥燕瘦 。各领风骚” 。对读者来说也是“萝卜白菜 。各有所爱” 。但我更欣赏的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您认为谁写得更好?

文章插图
《滕王阁序》重在“颜值” 。好比武术中“外家拳”一样锋芒毕露 。“外行看热闹”都能看出其所以然 。有一种“飞一般的感觉” 。其文采风流更“嚣张”更“飞扬跋扈” 。完全是少年天才的“梦笔生花”之作 。在“借景抒情”中展现出一派“巧夺造化”的绝美风姿 。
此《序》是初唐才子王勃上元二年(675)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 。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落成之际大宴宾客 。目的是设“局”炫耀其女婿孟学士的才学 。可是这个“珍珑局”一不小心被王勃这个后生之辈以“不速之客”的身份 。通过这一挥而就的《序》摧枯拉朽般地刺破的体无完肤 。尤其是其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石破天惊 。如雷贯耳般震得在场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端的是满座皆惊 。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您认为谁写得更好?

文章插图
可惜的是 。天不假年 。第二年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途中 。因暴雨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亡 。总体来说 。这首序言与后面的《滕王阁诗》可谓交相辉映 。后面诗中最后结尾两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也是妙笔 。序与诗浑然一体 。据说唐高宗读到此序和诗时也不禁拍案叫绝 。不由自主赞叹道:“此乃千古绝唱 。真天才也 。”可一问身边众人 。才知道此时王勃已然身亡 。这首序纵横排阖 。极尽铺陈之能事 。通过眼前景色的状摹 。联系冯唐、李广、贾谊等人的典故 。再结合自身的身世 。抒发了一种有点“为附新诗强说愁”式的淡淡郁闷 。但这样的情绪被这篇序的瑰丽多姿神鬼莫测的文辞所掩盖 。这样一种“乱花渐入迷人眼”的风采确实只能是“妙手而得之” 。王勃的这篇即兴之作就像王羲之的《兰亭序》那样只是那一瞬间的天人合一的“通灵”产物 。成为一种无法超越只能仰望的高峰 。这篇序 。连高举反骈旗帜的“急先锋”大文学家韩愈读后也为之“立场动摇”而赞赏不已 。称颂其“读之可以忘忧” 。连“反对派”都赞叹的文章 。整部文学史上实乃罕见 。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您认为谁写得更好?

文章插图
《岳阳楼记》重在“气质” 。好比武术中的“内家拳”一样锋芒内敛 。“内行看门道”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有一种“静水流深”的韵味 。其结构布局更“空灵”更“避实就虚” 。堪称是政治人物的“厚积薄发”之作 。在“托物言志”中表达出一种“荣辱不惊”的家国情怀 。
此《记》是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受人所托而作 。文中介绍的也很清楚 。此时的范仲淹在政治上属于失意一派 。而正好其同窗滕子京也是被贬之人 。于是同病相怜的两个人之间的心意相通 。加上范仲淹的如椽巨笔 。才成就了这篇青史留名的名篇佳作 。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您认为谁写得更好?

文章插图
但滕子京这个人 。也许并不是像范仲淹笔下那样是个官德官声俱佳的人物 。滕子京被贬以及重修岳阳楼是有特定的背景的 。虽然在此记中语焉不详 。据史料记载 。滕这个人有魄力但好大喜功搞“花架子” 。其“谪守巴陵郡”正是源于其大手大脚的乱花钱的行为 。而其治下的巴陵郡也许并不是范仲淹笔下那样的“政通人和” 。而岳阳楼作为滕子京的“政绩工程” 。其修建费用更是巨大 。似乎这并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民之举 。其修建费用也是“剑走偏锋”而得之 。是官方通过追缴民间欠债的“呆账”这样的“创收”之举而建成的 。这些也就是随口说说 。再来看这篇文章 。与王勃的即兴之作不同 。这篇文章字斟句酌但痕迹不显 。其功夫之深让人叹服 。总体来看 。虽然明写岳阳楼 。但每段写景之后接下来就是抒发个人情感 。无论是写悲还是写喜都有迹可循 。可透视其中匠心独具的脉络 。其遣词造句都是围绕主题而为之 。这样的谋篇布局的重点还是为引出最后一段 。特别是文章最后重中之重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心思想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样的文章是可以人力为之的佳作 。但当不上妙手而得的绝篇 。但由于这篇文章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主流价值判断和情怀归宿 。更具有教化意义 。所以更易使人在其中找到情感共鸣而被人津津乐道而流传于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