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以“致良知”为理论核心 。主要包括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 。
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 。他说:“心即理也 。此心无私欲之蔽 。即是天理 。不需处面添一分 。”“心之体 。性也 。性即理也 。”在道德修养上主张用人心固有的理 。取代朱熹天赋于心的“理” 。并把“性”作为“心”与“理”的沟通环节 。很明显 。这具有佛教禅宗“明心见性”的影子 。不同于朱熹“心性为二”的观点 。
王阳明的“致良知”源于对朱熹“格物致知”的批判 。他认为 。“格物”的结果只能是心与理相分离 。造成心与理的二元对立 。他说:“心外无理 。心外无事 。”认为“良知”是先天具有的 。人有良知便能知天理于事事物物 。如此 。事事物物也就皆得其理 。他说每个人都有良知 。这源自于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有心 。人皆有之” 。王阳明进一步发挥 。人皆有良知 。当你看到幼儿落井 。你会想去救 。当你看到飞禽走兽悲鸣 。会起不忍直视之心 。当你看到好端端一个物件 。被无辜打碎 。会起惋惜之情 。这都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 。
“知”与“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史认识论的重大理论问题 。王阳明最先提岀“知行合一” 。认为“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 。圣学只是一个功夫 。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心学中 。知行同一于心之本体 。知行是同一个功夫 。知行合一并进不可分离 。知与行是“心”的两个方面 。即知即行 。所以说“知行合一” 。在方法论上强调“心外无物” 。注重“事上练” 。
王阳明心学在明代中后期风靡一时 。几乎动摇并取代程朱理学的权威地位 。明末清初 。王阳明心学走向极端 。不免走向衰落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美味香蕉饼的家常做法 美味香蕉饼的家常做法大全
- 红萝卜排骨汤的家常做法窍门 红萝卜排骨汤的家常做法
- 鲍鱼捞饭的家常做法大全 鲍鱼捞饭的家常做法
- 重庆豆花鱼的家常做法 重庆豆花鱼的做法家常做法
- 立秋是什么意思呢
- 煎糍粑的家常做法窍门 煎糍粑的家常做法
- 主持人开场白内容 主持人开场白内容怎么写
- 保护我的家人都走了心态崩了,承担不起单亲妈妈的责任该怎么办?
- 不用烤的肉串怎么做 没有烤箱怎么做肉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