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先生致良知,何为良知?良知与良心的区别是什么?


王阳明先生致良知,何为良知?良知与良心的区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王阳明先生致良知,何为良知?良知与良心的区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王阳明先生致良知,何为良知?良知与良心的区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感谢阅读!我是诗蓦1 。原创回答首发头条平台 。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
其他观点:
王阳明先生致良知,何为良知?良知与良心的区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良知”最早的说法 。来自孟子 。《孟子.尽心章》里面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当然 。阳明先生也有自己的一翻感悟 。关于“良知”他在《传习录》中讲“良知即是易 。其为道也屡迁 。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 。刚柔相济 。不可为典要 。惟变所适 。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适时便是圣人 。”
当然 。他的这段话 。同样有来历 。这段话引自《易经.系传》 。原话是“《易》之为书也!不可远 。为道也屡迁 。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 。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 。唯变所适 。”由此可见 。阳明先生的“良知” 。和孟子的“良知”还是不一样的 。
王阳明先生致良知,何为良知?良知与良心的区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仔细研究阳明先生的心学 。不难发现其中既有儒家的成分 。同时也有道家和佛家的影子 。最明显的例子 。比如他的一道诗:
饥来吃饭倦来眠 。只此修元元更元 。
说与世人浑不解 。却于身外觅神仙 。
第一句“饥来吃饭倦时眠”便涉及到禅宗的一个公案 。说的是唐代的大珠慧海禅师 。有人问他平时是怎么用功的 。他便回答说“饥来吃饭困来眠” 。接着那人又问大珠慧海说这不和所有人都一样吗?慧海说当然不一样 。又问这有什么不一样啊?禅师说“他吃饭时不肯吃饭 。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 。千般计较 。”
这就是上面阳明先生讲的“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适时便是圣人 。”这句话的来历 。什么叫“见得适时”?就是该做什么的时就专心的去做 。物来则应 。去则不留 。不要“百种需索” 。更不能“千般计较” 。这就是“适时” 。
王阳明先生致良知,何为良知?良知与良心的区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第二句“只此修元元更元”这里的“元”就是“玄” 。二字古时经常互用 。这句话的根子在《道德经》里 。《道德经》第一章就有“此二者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第三第四句 。又回到了佛家 。佛家说“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所以主张“心外求法 。即为魔道 。”《西游记》第八十五回 。乌巢禅师的一首诗中也说: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
人人有个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 。阳明先生的心学 。也算是广采各家之长了 。上面问题中的“良知与良心的区别是什么” 。这个如果从孟子的角度来讲是有区别的 。如果从阳明心学角度来讲 。就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了 。我们现在所谓的“良心” 。是受后天伦理道德熏陶而形成的 。阳明心学的“良知”也一样 。
王阳明先生致良知,何为良知?良知与良心的区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王阳明最著名的四句教中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这里的“善恶”也是后天熏陶所成 。因为他自己也说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这里他自己也承认“善恶”是后天形成的 。所以我们可以明确的得出结论 。阳明心学中的“良知” 。就是我们所谓的“良心” 。
其他观点:
用我的理解来说 。良知就是人的本能之善 。何之为本能之善呢?我们粗暴简单的认知为孔孟的“性本善”的说法 。
王阳明先生致良知,何为良知?良知与良心的区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古今评定人物 。皆从政事、文章、勋烈、气节等方面而来 。王阳明当仁不让被评为古今完人之一 。华夏历史几千年 。能称得上完人的不过两个半人 。一孔子 。一王阳明 。一曾国藩 。可见王阳明的地位之高 。除此之外 。王阳明致力于讲学 。到达其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也是他本身辉煌之一 。
在大宋 。一代大儒朱熹的光环下 。王阳明质疑权威 。自成一格 。不得不令人惊艳 。作为儒学门生 。王阳明自然秉承了儒家主要的思想学说 。”致良知“就是其中的典型 。
当然 。关于致良知远非我们平时常说的”良知“如此简单 。”致良知“三个字背后所代表的哲学理念是非常身后的 。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也是非常渊源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