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和老舍都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人物。你怎么看两人取得的艺术成就,谁更“老北京”?


王朔和老舍是两代作家 。他们的作品风格、格调、品位完全不同 。如果按照我的看法 。他们两个完全没有可比性 。会说北京话 。不一定就是“京味小说” 。作品里夹杂有北京方言 。也不一定就是京味小说 。

王朔和老舍都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人物。你怎么看两人取得的艺术成就,谁更“老北京”?

文章插图
王朔的小说更多是以“痞”出名的 。他写的是“痞子”人物 。用的也是痞子语言 。站的也是痞子立场 。他用痞子的精神来反叛传统文化 。传统秩序与道德 。从他本人来说 。他出生于南京 。祖籍辽宁 。后来又在青岛当兵 。真正的与北京文化发生交结 。只有在北京小学到中学这一时期 。其中还有一段是在太原借读高中 。据他自己说的 。只有在读初二后 。才与北京语言有了交流 。之前他对北京文化没有任何的了解 。所以 。他所谓的北京话 。“北京味” 。其实就是他在部队大院与一帮混社会的部队子弟混出来的 。真正地渗透他的文化和精神就是一种叛逆 。形成了他的叛逆文化 。他们对一切的秩序都看不惯 。对一切的传统都决不遵守 。他的作品透露着对于军二代子弟幸福生活的刻画透露出来的优越感。以及未受正规教育体系培养带来的自卑感 。这两种极其矛盾的心理而形成的一种发泄途径 。他的很多后来被流行的语言并不是北京语言特有的 。而只是一种“痞子”语言 。放在各个地方都可以用的 。同时王朔小说中的人物 。放在任何地方都是可以的 。没有北京典型性格 。这种痞子化的人物 。我们在全国都可以看到 。所以我说王朔的作品代表不了北京味 。或者顶多语言带有一种新北京味 。
而老舍的作品 。不管是小说还是话剧 。都是纯正地道的北京味儿 。是一种把书面语言与北京风味结合的十分融洽的文学语言 。人物的个性也是只有在北京这个“地”才会产生的 。故事只有北京文化背景下才会发生的 。无论是《茶馆》 。还是《骆驼祥子》 。都是地道的北京化的 。世俗风情 。民俗民情 。都带着浓浓的老北京的文化味 。
所以 。毫无疑问 。老舍才是京味文学的代表人物 。其实 。除了老舍 。还有汪曾祺、邓友梅等人的小说 。也有一部分有十足的京味 。比如邓友梅的《那五》、《烟壶》就是京味儿很浓的 。
其他观点:
我觉得王朔是继老舍先生之后 。京味文学的又一代表 。老舍先生更多的是在生活和细节出展现京味 。王朔的小说则把京味儿对白发挥到了极致 。我更偏向于老舍 。因为王朔并没有经历过那个纯粹的四九城的年代 。更多的是大院里长大的孩子 。而老舍先生才是原汁原味的市井气韵 。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 。长在北京 。死在北京 。他写了一辈子北京 。老舍先生和北京是分不开的 。没有北京 。就没有老舍 。光看老舍先生在北京的住处 。解放前后就有十处地方 。足迹遍布北京的大街小巷 。
汪曾祺先生在《老舍先生》一文中这样写到: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 。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 。以前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汇编是把代表提案都印出来的 。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那一年北京芝麻酱缺货 。老舍先生说:“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 。北京的油盐店里有芝麻酱卖了 。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 。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 。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 。
实际上我们不讲王朔 。而是说说和老舍先生同时期的作家们 。鲁郭茅巴老曹 。虽说文学性 。精神世界的强度 。来说大家平分秋色 。但从文字表现的市井气息 。生活气息上来说 。老舍先生是高于其他五位的 。其他大家的作品 。需要用字正腔圆的播音腔朗诵出来 。老舍先生的文章 。该从北京的相声演员中挑一位 。也不需要加以删改 。直接脱口而出 。就像是听单口似的 。一股北京的味道扑面而来 。
和王朔相比 。老舍先生更能接近四九车未被外界同化的 。更原始更纯粹的味道 。他本人也有说过:我能描写大杂院 。因为我住过大杂院 。我能描写『洋车夫』 。因为我有许多朋友是以拉车为生的 。我知道他们怎么活着 。所以我会写出他们的语言 。明白了车夫的生活 。才能发现车夫的品质、思想与感情 。这可就找到了语言的源泉 。
总之 。王朔的作品 。北京的大院文化 。现在有很多作家都经历过 。都有过感触 。未来说不定有人能再写 。再超越 。老舍先生的京味世界 。已经一去不复返 。无人再能比拟了 。
@夏瞄
王朔和老舍都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人物。你怎么看两人取得的艺术成就,谁更“老北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