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药蛋派”的创始人,赵树理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了怎样的美学风格?( 二 )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理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 。能使人产生美感 。就是由于里面包含了人类的一种最珍贵的特征——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
何谓自由创造?即按照人类认识到的客观必然性 。也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物质活动 。

作为“山药蛋派”的创始人,赵树理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了怎样的美学风格?

文章插图
因为地里有稻麦的菜蔬 。因为山上有果树和羊群 。地才显得美 。山才显得壮 。所以 。赵树理笔下没有春天的牡丹 。夏日的芍药 。也没有秋菊、冬梅 。却描写了遍地的瓤子、丝瓜、茄子、辣椒、白肚子的扁豆英、金黄色的金针花 。喷发香气的甜瓜……他觉得这才是美 。
这是一种从农民的劳动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美感 。赵树理的作品为什么能吸引广大的文学修养不高的农民 。这与他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密切相关 。
劳动创造了财富 。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勇敢、灵巧、力量等品质 。在艰苦劳动中孕育着成功的巨大喜悦 。
作为“山药蛋派”的创始人,赵树理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了怎样的美学风格?

文章插图
景是农民眼里的景 。人也是农民心目中的人 。如短篇小说《套不住的手》中如此描写老劳模陈秉正的那双手:
“手掌好象四方的 。指头短而粗 。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 。里面都是茧皮 。圆圆的指头肚儿都象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 。整个看来真象用树枝做成的耙子 。”
赵树理塑造的陈秉正老人 。凭着这双手 。在解放前刨开了山顶上的十几段地 。他这双手垒过石头地堰 。从来不会塌壑儿;经这双手压成的熏肥窖 。从来也不会半路熄了火;至于犁、种、锄、收那些普通活计 。更是没有一样会落在刀下的:
“这双手不但坚硬 。而且灵巧 。常用荆条编成各式各样的生产用具 。破荆条不用牛角塞子他做起细活计来 。细得真想不到用这手做成的 。他用高粱杆儿扎成的‘叫哥哥’笼子 。是有窗有门 。窗格子还能做很多不同角度的图案 。图案中间的小窟窿 。连个蜜蜂也钻不过去 。”
正因为这双手和他的一颗不服老的淳朴的心 。才赢得了特等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才受到山区人民的尊敬 。赵树理曾说过: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常碰到许许多多这样的英雄人物 。他们有远大的理想 。一声不响 。勤勤恳恳地在那里建设社会主义 。别人知道他 。是这样干 。别人不知道他 。也是这样干 。”
作为“山药蛋派”的创始人,赵树理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了怎样的美学风格?

文章插图
赵树理热爱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 。他曾在《花好月圆》一文中说:
“若说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 。我认为写这样的人最有力量 。”
陈秉正老人 。就是赵树理在对生活有着深切感受的基础上 。创造出来的一个典型艺术形象 。在他的身上集中概括了农村杰出劳动者的优秀品质 。
赵树理在描写陈秉正这个老模范的时候 。采用了特殊的手法 。以“手”传神 。巧妙地通过对人物一双手的集中描写 。来显现他的崇高的精神世界 。使形象发出夺目异彩 。这种审美观点 。与农民是相通的 。
02 风趣的人物外号 。逼真的人物性格
赵树理在他的作品中表现自己的美丑观点 。以及爱憎感情时 。也富有农民们表达情感的特点 。
他把中国传统的文学表达方式与民间艺术及农民的欣赏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如用外号来加强读者对人物的形象感 。识别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是民间艺术常用的一种手法 。
农民们也喜欢用外号称谓人物 。作家本人曾说:
“外号啊 。有人说太多了 。不过我想外号这个东西很好 。它便于人们记忆 。譬如《水浒传》里的人物 。人人都有一个外号 。黑旋风 。豹子头 。花和尚 。及时雨 。浪里白条……这些浑名很容易被读者记住 。外号常常是人物性格的标志……农民差不多都有外号 。但他们不一下子都告诉你 。只要我慢慢跟他们熟悉了 。他们都会告诉你的 。你听得多了 。会觉得农民的智慧的确很丰富 。取以外号挺适合这个人的性格 。我不过是把这些人物每人配了一顶合适的帽子罢了!”
取外号这种方法是从农民那儿学来的 。必然得到农民的喜爱 。这与迁就 。迎合不同 。因为赵树理学习这种方法 。在于利用它在艺术上的长处 。以丰富其表现力 。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外号的作用:
“这正如传神的写意画 。并不须细画须眉 。并不写上名字 。不过寥寥几笔 。而神情毕肖 。只要见过被画者的人 。一看就知道这是谁 。夸张了这个人的特长——不论优点或缺点 。却更知道这是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