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夏天的人都愿意出去撸串喝啤酒?( 二 )


但这个问题 。又不仅仅是因为流行这么简单 。
要解答它 。我们还可以从人类决策行为的机理来深入分析 。
“夏天出去撸串喝啤酒”是人们的行为 。也是人们的决策 。
决策是什么?
通俗来讲 。它是人们决定做(不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样做的一个选择过程 。
决策行为多种多样 。但一般可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基于理性的 。就是根据想要达到的目的(想要体验撸串喝酒那种爽快的感觉)来选择;另一种是根据自身身份、情境(身体棒棒、精力无限的年轻人、适宜放松的夏夜) 。再根据现有的范式(流行便是其中之一)来选择最符合的行为 。
此外 。专家们在对决策的研究过程中 。还发现人们格外重视行为的“意义” 。收到心上人鲜花的姑娘会将对方的行为解读为他在表达爱意 。而旁观者(非“送花、收花”行为的参与者)则认为花好看并不代表它可以吃、可以用 。简直一无是处 。
生活的要义在于解释
因此就有人提出 。生活并不主要是选择(决策) 。生活是解释 。从行为和道德上来说 。结果一般都没有过程重要 。过程使生活富有意义 。而意义才是生活的核心 。生活中处处可见象征、神话和仪式 。它们的重要性就在于其意义 。参与决策(实施行为)的人们常常会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其上 。是因为他们更关心这些事情 。
喝酒撸串的决策理论
回到“夏天出去撸串喝啤酒”这件事上 。对应上述理论 。可以做出如下解释:
1.古今中外都有在室外喝酒聚餐聊天的传统 。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古希腊 。天气适宜(温暖少雨) 。城市不大不小 。苏格拉底所在的阿提卡得天独厚的蓝天之下不需要任何遮蔽 。在露天宴饮交际的习惯经久不衰 。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被这位大哲人逮着问东问西了 。
再来看看我们的祖先 。发端于古代汉族民间传统的曲水流觞 。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 。而野餐则几乎是所有大人小孩都乐此不疲的美事 。
将这样的行为模式套用到喝啤酒撸串这事上 。也大体合适 。毕竟在我们的基因里 。就有对到室外喝酒聚餐聊的喜好 。
2. “别人都在这么做”——马太效应铸就时尚
这个前面已经有过论述 。在此不多赘述 。只是想再强调一下 。名流的背书(广告等)、新奇感、流行标准的变动都会引发一波热潮 。大家到陌生地方下馆子总喜欢挑热闹的店 。同理 。我们也会根据跟自己年龄、社交圈等差不多的人 。选择“大家都愿意在夏天出去……” 。
3.我们潜意识里在意在特殊时候做这件特殊事情的含义
虽然我开头就通过搜索结果否认了这事的必然性意义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从火被用于加工食物 。火原本就有的社会凝聚力(围着火堆唱歌跳舞)更加突出 。进食以独特的方式成为社交行为 。亘古不变 。从他人在这个问题下的回答来看 。“烧烤”尤其能体现这一点 。
从这个意义上讲 。炎炎夏日 。经过白天的酷热难耐、繁忙劳碌 。到了凉爽的夜晚 。恰好时间又是属于自己的 。约上三五好友到室外尽兴 。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享受着人工的杰作(食物美拉德反应的香与鲜 。啤酒解暑解渴又令人兴奋) 。且与大自然有更近距离的接触(换个未被看厌的地方:)) 。还是时尚潮流的聚会方式 。何乐而不为呢?
4.同样的 。题主也因为“夏天”“出去”“撸串”“喝啤酒”这几个点而格外关注这件事 。也许我们平时也常这么做的呀:)
《哲学的慰藉》一书中说:“我们之所以对现状不予质疑 。除了气候和城市规模的因素之外 。主要是因为我们把大众喜爱和正确混为一谈了 。”
撸串喝啤虽好 。至于一到夏日天天如此、夜夜尽兴是否依然合适 。是否会打乱身体内在节奏?这就不是时尚潮流所考虑的问题了 。而需要进行此项行为之人思索了 。生活并不全是甜蜜 。我们需要撸串喝啤来“回血” 。一顿不够 。那就两顿 。再多……还是适可而止、下回再来吧 。
其他观点:
撸串 。让人听到就精神两个字 。因为代表着享受美食酣畅淋漓的美妙 。撸串可以是串串 。也可以是烧烤 。但是多指的烧烤 。有时吃的不一定是美食 。而是一份回忆、一段故事 。一份心情 。当劳累了一天 。拖着疲惫身体往家走时 。经常会闻到那些街头巷尾传来浓浓的烤肉孜然香 。口袋告诉不允许 。肚子却出卖了自己 。
撸串虽然是不分季节 。但是要说那个季节撸串最火爆 。那肯定是夏天 。为什么夏天都愿意出去撸串喝啤酒了?我认为这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原故 。

推荐阅读